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哈尼族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元素冲击下传承

2014年01月04日15:11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哈尼族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元素冲击下传承

  新华网昆明1月4日电(记者曹霁阳 何春好)新年伊始,虽然是农闲的季节,可70岁的李正林还要每天早起去梯田里转转,这位哈尼族老人几十年来已习惯这样的生活。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却不愿像祖辈那样固守梯田,他们外出打工,在农忙和节日才赶回来。

  李正林生活在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里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6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哈尼梯田约有1300年开垦和耕作历史,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构建起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和谐生态系统,是农耕文明奇观,也是“活态”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元素冲击,其整体保护、发展与传承正面临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员卡贝丝女士日前表示,中国地方政府应寻找一种平衡而有效的模式,在推动包括哈尼梯田在内的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尽最大可能保护遗产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红河南岸河谷山坡之上,大则数亩、小则不足一平方米的梯田紧密相连,长龙般绕山而行,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最多可达3700多级,好像通往云端的天梯。

  红河哈尼梯田遍布于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其中以元阳核心区的梯田最为壮观宏伟,面积达19万余亩。

  中国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人们更重视发展中如何体现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中国决策层新近制定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也十分重视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

  元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副局长张建洪是哈尼族,从事梯田保护管理工作10年了。他说,梯田是特殊的文化遗产,遗产地也是生产生活区,18个村的5万多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在遗产地区域进行,加之游客的增加,管理有难度。

  走在元阳县通往几处著名梯田景观的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村民正在改建房屋。在哈尼村寨,传统民居是用茅草、土坯、石头搭建的“蘑菇房”,不过现在人们更愿意住上水泥砖瓦房。

  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说,政府在投资恢复传统建筑的同时,执行民居建设审批制度,引导村民保持建筑古朴的外观风貌,内部适当使用新材质和现代建筑手段。

  梯田的耕种,特别是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授也因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而出现困难。近几年,元阳县年均外出务工人员达6万余人,种田的多是留守村庄的中老年人。

  22岁的彝族姑娘钱会芬说,“城市虽然繁华,但外面的世界毕竟和我们的村子有那么多不同,大家出去开阔一下视野,春耕秋收、民族节日,还是要回来的。我们从小看爷爷奶奶父母耕种梯田,我们也会学那些技术,把地种下去。”

  红河州农业局局长张俊黎说,梯田既是世界遗产,也是基本农田,红河州推行耕田优惠政策,把遗产区、缓冲区的农田划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管理范围,严禁征用、占用和转为非农用地,保持哈尼梯田原有稻作用途。

  同时,政府对梯田种粮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提高农民保护梯田、耕作梯田的积极性。

  梯田保护下来了,文化不能流失。据了解,元阳县对哈尼农耕文化、口碑文化、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普查、挖掘、收集、整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确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类8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类122人,《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祭寨神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的2013年7月至11月,元阳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4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

  据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树先介绍,公司147名员工中,143名是当地少数民族员工,“村民在家门口的景区里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不离开梯田,可以安心种地生活。”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