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处,厚积着中国人的行迹
新华社海口1月2日电(记者 赵叶苹)居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我国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我国古代文化遗产,那里有中国人留下的炭粒,也有中国人烧制的陶瓷、无以计数的中国货币,还有那一艘艘沉寂海底的中国船骸……
从1998年至今,国家文物局开始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特别是2007年以来,每年都会组织至少一次的水下文物调查,获得文物约2万件。截至目前,海南已确认水下文化遗存128处,其中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调查范围多集中在西沙群岛的岛屿周边,以及礁盘内外,平均水下调查深度在40米以内,考古调查深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自1998年参加西沙水下文物调查,至今活跃在南海水下考古一线的考古队员黎吉龙谈起海底文物,动情地说:“每次潜入海底,直击水下文化遗存时,总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惊叹,发自内心地敬重这片海底蕴藏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堆积。”
到目前为止,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南海水下考古发掘,要数2007年至2008年开展的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那是中国第一次进行远洋海底沉船整体打捞作业的成功尝试。”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说。
考古人员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共发掘出水瓷器1万多件,出水船板511块,有种类丰富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造型精美,图案绚丽。根据船体构造和出水器物推断,“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只古代贸易商船,它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东南亚进行交易,去程中遭遇不测沉没。
随着一艘800年前中国古代商船的成功出水,沉睡海底的三沙文明,一同浮出水面。“这为研究我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王亦平说。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海,观赏到珍贵的南海水下文物,依托“华光礁1号”沉船的发掘成果,海南省博物馆自2011年11月15日起推出大型展览《大海的方向》,该展作为我国首个远洋水下文物展,去年8月22日至10月7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更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南海水下文化遗存,让更多的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千余年前的繁荣昌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文物执法巡查和水下考古调查。
考虑到目前发现的沉船遗址均处于40米以上水深的海底,为进一步拓展考古深度,去年上半年,考古人员利用科技设备,对各沉船遗址周边60米深的海底进行物探,掌握海床地形,寻找可能的线索,为进一步的考古挖掘做准备。
与此同时,对一些研究价值高、受到破坏风险相对高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如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等。“挖掘出的文物将进一步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也为建设中的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和正在筹建的国家南海博物馆准备更多展品。”黎吉龙说。
而正在建设的南海水下考古基地、西沙永兴岛水下考古工作站、国家南海博物馆,则将成为南海水下考古及文物展示的重要平台。
南海水下考古专家黎吉龙:见证“海上丝路”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海口1月2日电(记者 赵叶苹)“每次潜入海底找文物,我的脑中就会浮现,千百年前古代商船满载货物沿着‘海上丝路’劈风斩浪下南洋的情景。”作为首批南海水下考古队员之一,南海水下考古专家黎吉龙在近20年的考古活动中,见证了南海水下考古工作发展的全过程,对南海、对水下文物、对“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1996年以来,我国已在南海发现了128处海底沉船遗址,发掘出2万余件瓷器、铜器、铁器、船板等古代文物。“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整个航线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水下考古与陆上考古完全不同,队员们必须戴上气瓶,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克服水的压力和潮汐作用,还要面临台风等恶劣天气的风险。
“困难虽多,风险虽大,但每次搜寻古人遗迹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克服大海阻隔进行远航贸易的冒险精神、牺牲精神,这像一股魔力吸引着我始终战斗在水下考古第一线。”黎吉龙说,通过考古发掘古人留下的遗迹,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是水下考古人的荣幸,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回忆起1998年那次西沙考古,可谓风险与惊喜共存。黎吉龙说,当时南海出现低气压,海面风急浪高,一个巨浪扑过来,渔船都仿佛要散架,但也就是在那次考古,黎吉龙和队员们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南海沉船遗址——“华光礁1号”。
“没有气枪和抽沙机,大家只能用双手搬运珊瑚和沙子,当看到一排排、一摞摞排列整齐的瓷器口缘时,所有人都难掩激动的心情。”虽然时隔15年,谈起当年的经历,黎吉龙依然感慨万千,“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得到首个沉船遗址的实证。”
那一次,考古队员发掘并带回1500多件种类丰富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明清的青花等造型精美、图案绚丽的水下文物。船载文物和船体构造证明,“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当时它满载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在前往东南亚的去程中触礁沉没。
“古人乘船出海,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赚钱,抑或是官方出访,交往的热情从没有因大海的阻隔而停止。”黎吉龙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开了往来的大门,遥远浩瀚的大海没有成为交往的阻碍,反而成为一条友好纽带。
“我们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还原真实的历史,通过一次次潜入、浮出、搜寻、勘测、研究,找寻古人留下的足迹,还原当年的情景。”黎吉龙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文物局和海南省政府对于南海水下考古的投入也逐年增大。
“对于考古人来说,南海是个富矿,每次调查都会有新的收获,目前的128处沉船遗址中,远至五代,近至现代,出水瓷器种类丰富。”黎吉龙说,这有力地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在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繁盛。
虽然南海水下考古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距离实现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南海海底还有没有更早时期的沉船遗址?受条件限制,水深20米至60米区域的考古才刚刚开始,这里还有多少古人遗迹?待解的疑问还有很多,已经发现的遗址亟待加强保护。
去年上半年,海南省文物局已经采用科技手段,对20米至60米水深区域进行海底扫描,以掌握初步资料,为下一步考古调查做准备。海南也将在西沙沉船遗址分布较多的海域设立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区,建立海上无人值守监控平台,加大保护和打击盗掘的力度。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投入,今后对南海水下文物调查、发掘、保护等工作的频次、深度定会加强。”黎吉龙说,连日来,他忙于收集、整理历年来的水下考古成果,也忙于筹建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基地等相关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申遗工作做前期准备。
“通过对南海水下文物的考古调查、保护、发掘,搭建起全世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平台,必将唤起我国及周边国家的共同记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世界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世界文明经由它传播,在当代,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给我们的南海水下考古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加快速度研究好历史上的‘海上丝路’,以更好地服务于新世纪的‘海上丝路’。”黎吉龙说。
延伸报道:盗掘者疯狂盗捞南海水下“古董”
新华社海口1月2日电(记者 赵叶苹)自1996年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被海南潭门渔民发现后,“西沙海域有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受文物暴利的诱使,来自海南省内外甚至境外的不法分子,蜂拥至西沙,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手段,大肆非法打捞西沙水下文物。
盗捞者太猖狂了!执法人员曾在西沙现场抓获盗捞瓷器的不法分子。2011年4月29日,执法人员在赶往某沉船遗址途中,发现6艘小艇,它们没有撒网作业,而是潜入海底盗捞瓷器,现场没收9袋共1400多件古代瓷器,一些做工相当精美。不远处停泊的3艘大船见到执法人员后立即作鸟兽散。
“受执法距离限制,能在现场逮个正着的机会少之又少。”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说,南海水下文物遗存远离陆地,无法采取现场保护措施,我们的文物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流失了。
2011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文物执法督察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考古人员巡查西沙48处水下文化遗存发现,盗掘面积占遗存面积50%以上的有26处,有些沉船遗址中心区域也被盗捞严重,部分区域可见明显的反复盗捞痕迹,很多沉船遗址和遗物点的中心区域基本被盗掘一空。
“很多遗址明显带有人工挖掘的痕迹,那是盗捞者利用小艇的螺旋桨冲刷海沙,找寻瓷器留下的,这种方式对水下遗址造成了致命性破坏,是不留后路的疯狂盗掘。”水下考古专家黎吉龙说,盗捞之后的海底礁盘上,完整文物已然荡然无存,仅留下些凌乱残片,执法人员潜入水底拍摄的画面,令人感到痛心。
为加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海南省每年都深入沿海为渔民普及文物保护法知识,联系当地边防派出所加强监管,多管齐下,尽最大努力留下更多的南海遗珍。
例如,琼海潭门公安边防派出所从2011年开始与当地渔民签订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要求海上作业人员自觉保护南海水下文化遗产。
黎吉龙说,从2013年上半年的巡查情况看,盗掘现象有一些新变化,盗捞对象已经由瓷器等小件文物,演变为碇石、铁炮这样大体量的文物。
比如北礁13号遗物点在2010年调查时曾经发现有3块碇石,当时限于条件仅采集了1块,今年复查时发现其余的2块碇石已经不见;玉琢礁1号遗物点在2010年调查时曾发现铁炮4门,今年对其进行核查时发现这4门铁炮全部遭到盗捞,现场仅剩下铁炮的压痕清晰可见。
“但从整体来看,盗掘行为有所收敛,主要因为20米以上水深的遗址基本被盗捞得差不多了,20米以下的水下文物,盗捞难度较大。”黎吉龙说。
为打击盗掘,加强保护,海南省文物局将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玉琢礁、北礁和华光礁四处沉船数量较多、出水文物品种丰富的礁盘,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区。保护区划定后,渔民在保护区周边60米等深线范围内捡拾瓷片将属违法行为。
此外,国家文物局正在研究建立一个远程监控的海上无人值守平台,通过通讯卫星实时监控破坏和盗采水下文物的违法行为。海南省文物局还在今年上半年购置了一艘执法船只,加大西沙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力度。
然而,一些文物保护专家同时指出,由于我国海洋文物保护工作起步晚,南海水域辽阔也加大了水下文物管理难度,这使得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推进缓慢,还远未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王亦平认为,保护好南海海洋文化遗产,还有待各级部门研究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大宣传、惩戒、保护力度。他认为,建立制度化的海面联合巡查机制是当务之急,而开展文物市场专项治理,也是遏制盗掘的有效途径之一。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