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公益慈善环境下,不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想真正从事公益慈善的有识之士,面对现实困扰,常感无力,困难与阻力重重;想借公益名义运作商业项目,获取商业利益的人,又会通过立法漏洞与行业监管的不规范,寻找可以利用的空间与机会。这种割裂与矛盾,显然不是公益慈善之幸,而要想摆脱这种现状,既需要立法的加快推进与监管的规范,也需要公众对公益慈善的更多支持和参与
“我对12月22日李亚鹏在发布会上的回应非常失望,他根本没有诚意回应公众质疑。他一直在避重就轻,这不是公益组织面对社会质疑应有的态度。”12月24日,网络爆料人周筱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事情源起于12月18日,周筱赟在微博中的爆料——“李亚鹏同时担任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法定代表人和北京美丽春天传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涉嫌违反《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该基金会部分支出去向不明,李亚鹏借公益之名开发酒店和房地产”。
12月22日,李亚鹏在书院中国基金会发布会上否认敛财,并称“这个指控是社会的乱象,但我们欢迎大家来质疑,这样大家才能关注公益”。
周筱赟称,他已向北京市民政局实名举报。眼下,他正在等待北京市文化局公开该基金会的审核文件以及北京市民政局公开该基金会2012年的年度工作报告。
爆料人:
李亚鹏完全是商业和公益不分
针对周筱赟的实名举报,12月19日,民政部官方微博称:“希望此事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说法,给公益一个交代。公益慈善的环境谁也伤不起。”
12月20日,北京市民政局通过官方微博回应:市民政局社团办已在依法调查,如情况属实,将依法处理。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周筱赟说:“我这次揭露李亚鹏的核心问题,是李亚鹏利用虚假材料向北京市民政局骗取基金会登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