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娱乐部记者刘艳
女姐的养生秘笈
我多次采访过红线女,也曾到她的别墅里登门拜访过。那时,我对她如何养生十分好奇,八十多岁,皮肤粉嫩光亮、白里透红,有什么秘笈吗?原来,红线女对生活品质要求很细致,甚至到了挑剔的程度。她不吃米饭,只吃米粉,做鱼丸要捣得很细很细,入口有一点疙瘩,她都会皱眉头,“因为这样才好消化,好吸收,身体才好!” 出差回来给孙儿买的鞋子都是极舒适的,家人劝她,小孩子脚长得快,买大一码的会穿得久一点,她却严厉反驳:“不行,穿就穿最合适的。”
今年8月25日,应邀与她在广州亚洲大酒店喝茶,她一进来就关心地问:“你冻不冻啊?”并顺势将坐椅上的披肩搭在我身上。那次她看上了我背的红色coach包,直夸好看,问我在哪里买的,我说是朋友从美国捎来的,294美元,她直呼“咁贵?”随即拿起她随身携带的红色防雨绸包向我炫耀:“我这个才几十块钱,你这个不是包贵,是牌子贵,哈哈。”
那天我们还一起去了海珠桥,红线女讲起80年前,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有许多和海珠桥不得不说的故事。看到熟悉的旧影,红老师不禁拿出自己随身带的相机来留影。当记者帮她拍照时,站在桥头的红老师撑着红伞,笑靥如花,宛如娇羞的小女孩……今天再回想那时情景,许多温暖再次涌上心头。那是我与红老师最后一次喝茶、聊天、相拥、道别……亲爱的老奶奶,请一路走好!
本报摄影记者黎旭阳
“辣椒酱几钱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的父亲和一帮文艺工作者尝试创作现代戏,红线女也参与其中。她不时会到419号与大家研究新戏。有一天正在读初中的我从食杂店买了支大号的蒜蓉辣椒酱回家,她非常亲切地问我几钱支?我心想嗓子这么好的演员还食辣椒酱?印象中的女姐意气风发,对谁都特别亲切,其中也包括并不很熟识的我。短短一句“几钱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本报老记者姚北全
边换装边接受采访
“她在表演方面始终是一丝不苟。每次化妆都要花两三个钟。”广州日报老记者姚北全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州日报老记者姚北全先后多次采访红线女,与她有过多次亲密接触。
姚北全还忆起,有一次女姐答应了他的采访请求,但当日演出安排满当抽不出空当。为了信守承诺,女姐在里屋边换装,边回答屋外姚北全的问题,就这样完成了采访。 (徐一斐记录)
家具十几年未更换
生活质朴口味清淡
本报讯 (记者林静)红线女享誉海内外,声名显赫的她过着怎样的生活?昨日,记者走进红线女位于华侨新村的家中,切身了解女姐的生活。
华侨新村是别墅群,里面不乏装修豪华的别墅,可红线女的家在这些楼群中显得质朴很多。
一楼是客厅,里面家具不多,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式样。最显眼位置是几张红色沙发,旁边的屏风上摆放着几张照片,有一张是她自己拍摄的杜鹃花,马鼎盛说,“这是妈妈最喜欢的照片”。小饭厅里就几张简单的折叠桌椅,这些家具十几年没换,唯一变化就是沙发套原来是绿色的,后来换成了红色。
红线女的生活十分质朴,平日在家她午餐一般都是一两个菜,一碗面。她口味清淡,为了补充营养,她的菜式里常常会有牛扒,她爱吃乳鸽,偶尔会去太平馆吃乳鸽。
红线女的衣服不多,款式都是定制的,她对于美有着自己的坚持,衣服简单大方就是美。在今年的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红线女定制了一件极具岭南特色的褂子,她非常喜欢这件衣服。
80多岁的红线女身体不好,家里虽有保姆洗衣做饭,但老人起居全部自理。“奶奶即便是身体不适也不会坐轮椅出门,她都是靠自己的双腿行走。”红线女的孙子马俊告诉记者。
入党介绍人前来吊唁,回忆赴京演出往事
为护女姐靓嗓
周总理派人回粤取茶叶
两天来,不管是红线女的家中还是红线女艺术中心,前来吊唁她的人络绎不绝。鲜花映衬着她定格在照片里的笑容,这笑容让人无法忘怀。
外甥邓原:
每周家庭聚会 晚年不孤独
红线女晚年是否孤独?她的外甥邓原告诉记者,母亲(即红线女七姐邝健明)、五姨的儿子钟世舟及红线女的侄子邝邦杰都在广州生活,平日常常去探望她,周日会有家庭聚会,这个习惯已坚持十几年,所以红线女晚年并不孤独。
昨天下午,红线女的侄子邝邦杰和妻子来到红线女家吊唁。邝邦杰9岁时军人父亲因跳江救人牺牲,从那时起,红线女就承担起侄儿读书生活费用。几十年后,当邝邦杰的女儿考上医科大学的时候,红线女二话没说再次为侄儿的女儿提供读大学的生活费用。
孙子马俊:
看到粤剧报道 就拿来讨论
红线女的孙子马俊说:“她对物质的追求不高,可是对事业的追求却是很高的。”
马俊回忆,红线女每天起床后都会看报纸,看到有粤剧相关报道后会在开会时与大家讨论。若会上有讨论意见,她会让同事制作成文件递交上级部门。“我奶奶在生前觉得,粤剧编剧人才欠缺,她十分希望能够培育出好的粤剧编剧人才,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马俊说。
入党介绍人朱真:
女姐曾获周总理细致关怀
昨日,85岁的广东省粤剧团原团支部书记朱真来到红线女艺术中心吊唁。她曾是红线女的入党介绍人,1958年~1961年与之共事3年,见证了她如何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成长。
她说,粤剧“南国红豆”这一别称是周总理提出的。在一次为昆曲《十五贯》举行的座谈会上,周恩来提到了粤剧,肯定了粤剧改革的成绩,并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重视。
她还透露,红线女爱惜声带,不喝饮料不吃辣食,每天固定喝某种茶叶护嗓。在北京时,周恩来得知红线女茶叶用完后,特派粤剧团的工作人员回粤取茶,关怀之情可见一斑。(记者林静、何瑞琪、 申卉)
八和会馆深切缅怀女姐
女姐奔走呼吁
恢复八和会馆
昨日,广东八和会馆举行深切缅怀粤剧大师红线女座谈会,会馆常务主席郭英伟透露,是“红线女筹款买回八和会馆,还帮会馆找回大门”。
郭英伟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海内外粤剧艺人筹款重建八和会馆,经粤剧艺人薛觉先、马师曾和关德兴努力,买下今天位于广州恩宁路三层洋楼为会馆新址。
1951年,八和会馆成为粤剧艺人的文娱活动场所。1959年,该馆成为粤剧艺人宿舍。
“红线女又向有关部门奔走呼吁,要求恢复八和会馆,”郭英伟表示,“红线女还积极为八和会馆寻找大门,并在河南(海珠区)找回会馆大门。”
1985年在昔日该馆旧址重新成立“广东省粤剧八和联谊会”。该馆经历了96年沧桑,广东粤剧也走向了世界。(记者曾卫康)
(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