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为使我国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在此前问卷调查基础上,全国假日办昨日凌晨公布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备选方案。
这三套方案,共同之处是维持春节长假不变,而最主要旅游季的国庆节3天法定假日,提供了不调休、调休5天、调休7天三种情形。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在逢周末理所当然补休基础上,分为不调休或逢周二、四调休两种情形。
很多网民称,尽管民意调查是种进步,但遗憾的是这三套方案都不那么让人满意。
网民认为“方案倒退了”
三套方案昨日零点公布后,迅速成为网络夜猫子们的午夜焦点,并在清晨升温为一大热点。
昨日,在多个网站上,参与三方案调查的网民投票超10万。网民投票结果较为一致,支持率最高的是C方案,超过50%的网民选择,其次是A方案和B方案。
然而,网民更多的反馈是“哪个都不合理”。“AB方案,硬生生地把国庆7天长假取消了,以后我们找什么时间出门旅游呢?”“大家选得最多的C方案,和目前的放假安排基本没有区别,还可能少一个小长假。”不少网民认为这样的方案实际上是倒退了。
对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休闲学专家楼含松认为,人们期待更多假期,说明国人的休假需求很大,这和当下大家工作、生活压力巨大以及对精神追求更多密切相关。“国家设置公共假日时不能只关注假期本身,更应该考虑传统文化习惯。譬如春节时人们需要回家走亲访友,那就可以提前几天放假,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
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潘立勇教授则表示,我国现有的公共假日,从国际上来说并不算很少,处于中等位置,但人们感觉“休不够”,关键还是假期质量不高,合理、自由安排休假的支配度不够,是一个“怎么利用好”的问题。
潘立勇认为,长假不应该过度鼓励。“长假使休闲需求集中释放,使景区承载了过度的生态压力,带来了假日经济的虚假繁荣和大量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一种体现人文性、合理性的休闲经济。”潘立勇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带薪休假制度,让国人能够自由地使用休假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休假的意义。
放假众口难调成“闲愁”
其实,自从黄金周制度实施以来,怎么放假就一直是众口难调的热门话题,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闲愁”。
东南亚金融危机暴发后应运而生的黄金周,又经历了2008年欧美暴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最初承担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使命,逐步演变为鼓励旅游、带动就业等多重任务,并在事实上促进了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国旅游日的诞生,推动了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的来临。
黄金周长假本身存在内在冲突:既要为一些人解决“闲”的问题,又要为一些人解决“钱”的问题。京津冀一带“农家乐”的经营者,不止一次对记者表示:过去“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收入,就足以供一个孩子大学一年的学杂费。而目前仅剩一个“十一”黄金周,人是“闲了”,家庭收入却日感吃力。
黄金周经济账要算,社会账也要算。经济账、社会账都合算的情况并非罕见,但不少时候,也难实现多方共赢。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这都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强求一致,也没有必要不破不立。国家法定假日的刚性规定和国民休假的弹性需求,二者可以兼容并蓄。
长假调休与否,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社会账,但首先要算大账,即在现有城乡二元化社会格局下,如何确保两亿多农民工放假休息、回乡探亲的权益。这些人不经常上网,在各种网络投票中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的真实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