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改革时代人物志:“弄潮儿”鲁冠球

2013年11月24日17:3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改革时代人物志:“弄潮儿”鲁冠球

  新华网杭州11月24日电(记者余靖静、许雪毅)鲁冠球出生在钱塘江边,那里的江潮名闻天下。

  要概括他在中国市场经济几十年的“搏击”,人们常会想到两句宋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会持久”

  年近古稀的鲁冠球,被《福布斯》称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全球领袖”,不过看生活习惯,他还是中国农民:

  住在1983年修建的农家小楼,厨房是老式的灶台。每天早5点起床,晚11点睡觉。只要不出差,他便按时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饭。

  办公室也多年未变,10多平方米。下了楼,有座凉亭。44年前,那是他起家的铁匠铺。

  工作服送去缝补,裁缝惊讶,万向的“老大”就穿这个?

  编制“中国百富榜”的胡润和他对话,需双重翻译——先把萧山土话译成普通话,再译成英文。

  2000年后,萧山地区整体农转非,他的“身份”才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

  但鲁冠球身上,罕有小农意识。用村里人的话,这人从小“头上长角”。

  成绩好却初中辍学,进城学锻工。精减回乡,其他人“停产闹革命”,不到20岁的他忙着修自行车、开粮食加工厂……经常被抓,他就白天挨批斗,晚上继续生产。

  他长于“嗅”出机会。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24岁的鲁冠球带着人“投奔”到公社名下,戴上了“红帽子”。1979年,又是一篇党报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让他决定专攻万向节这个不起眼的汽车零部件。

  直至今天,他每天的阅读量还在三四万字。

  “财散则人聚”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从1983年到1993年,他放弃的承包奖金超过300万元。这些钱,要么修改承包条例变成集体所得,要么捐去建学校。

  2009年,万向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对新招聘大学生,万向合同一签十年。他说,“一定要周围都好,你的企业才会好。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会持久。”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