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磨难与真知
鲁冠球一直以万向是乡镇企业而自豪。
在中国的乡镇企业中,万向实现首个个人风险承包、首个上市、首个获中国工业大奖、首个收购国外上市公司……
其实,戴着“乡镇企业”的帽子,路并不好走:
在“只讲计划”的年代,没有钱,冬天去信用社借,别人在内屋烤火,他在外屋坐两小时冷板凳也没借成;没有材料和燃料,他骑自行车过江去杭州城,从国有企业捡废料和煤渣……
有些门槛,能靠技巧化解:进不了全国订货会,他在场外摆地摊,照样刮起“鲁旋风”;没资格看文件,他用人托人、国营对国营的名义把400条考核标准“弄”到手,逐一整改,高分成为全国“唯三”的国家万向节定点工厂。
有些时候,只能依靠等待。启动股份制改造,4年后同意试点;申请上市,等了7年;成立财务公司,申报了9年……
“我不怕苦,最怕的是不被承认。”鲁冠球说。但他认准一点:“质量面前人人平等。”
1980年,他从全国回收3万多套次品,员工一人一袋,背去废品收购站。企业一年利润泡汤,大家心痛流泪,但质量意识从此深植。
地处钱塘江边,万向注册的商标叫“钱潮”。有人告诉他,这两个字的拼音首字母“QC”,正好是“质量控制”的英文缩写。从此每个万向节都印上“QC”标志,象征“质量就是生命”。
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要到厂里考察。那时钱塘江边还树着“外国人止步”的牌子。市委书记当即拍板,过江手续当天办妥。
这次考察,美方决定下3万套订单。但定价低,万向将亏损10万美元。鲁冠球最终同意,他说:“3万套我们亏损,等到30万套怎么还会亏?”
2000年,万向并购舍勒。如今美国14个州,万向拥有28个工厂。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国内效应是:既然能给通用和福特供货,进入一汽二汽的配套体系顺理成章。
2011年,美国前财长鲍尔森请鲁冠球吃饭。鲍尔森说,在美国无论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夸奖和尊重万向,很少见。
鲁冠球认为,万向美国公司的轨迹和本土发展有相似之处,“万向是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点摸索,一定要稳健,客观上你想冒也冒不了,只能慢慢地干。”
“慢慢干”的过程中,他给自己做情绪管理——晚上在院子散步,看月亮。“从月缺,看到月圆。”
这几年,他每天练书法。办公室过道,悬着“正气”。家里窗前,贴着一小张竖排的“遇事不怒”。
他说,“做什么都要时机或者机遇,但认准了目标,就不能懈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