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特殊的大军。60万人,犹如60万颗星星洒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却又共同奔跑在气象信息通往终端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上,搭建起政府与百姓间的桥梁。这支庞大的队伍历经近6年,不断壮大;他们中,有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农业大户。他们共同担当起气象信息的传播员、防灾减灾的指导员、科普知识的宣传员、气象服务的监督员、服务效益的评判员的责任。
他们的作用发挥究竟如何?他们有哪些需求和想法?近日,记者就农村气象信息员现状对上海、黑龙江、海南、山东、云南等五省(市)1771名气象信息员关于2012年主要工作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并采访了河北、湖北、安徽、辽宁、宁夏、山东、甘肃、上海、浙江、天津、海南和陕西等12个省(区、市)的40余名气象信息员,以期找到答案。
一个称谓 一份担当
今年6月下旬,一场又一场暴雨持续冲刷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此前一个月,在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气象协理员廖兴祥已经组织开展了两次气象灾害应急演练,为汛期强降雨的到来做足了“功课”。
“我们的应急演练内容主要针对社区排水等方面,通过预演和演练,使大家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气象灾害的防御技能。”廖兴祥说。
杭州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在夏季,暴雨、台风等给百姓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当气象灾害发生时,我会在10分钟之内,利用居民QQ群、防灾预警发布系统等将气象信息发布出去。平时,我则会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在廖兴祥担任气象协理员的4年时间里,他负责的辖区没有发生一起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
“既然我做了这份工作,担当了这份责任,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廖兴祥这样说。而在辽宁省凤城市,担任气象信息员已一年有余的大堡蒙古族乡农业站站长胡振华跟记者说得最多的也是“必须尽的义务”。
2012年,台风“达维”“布拉万”让辽宁遭受重创,胡振华及时把气象预警信息发送给全乡8个村的气象信息员,让他们提醒广大村民在风雨来临前加固蔬菜大棚、减少外出,防范风雨带来的影响。
胡振华并没有计算过一条预警信息可以减少多少损失,但大家的反馈让她觉得无比自豪,“有的村民见面就说――多亏你发的预警信息,我的大棚‘躲’过了这场风雨。”
对此感同身受的还有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美原镇气象协理员余爱国。“事后,瓜农都来感谢我,由此带来的那份高兴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是‘气象信息员’给了我这份荣耀。如果有需要,我将把它作为一份事业继续做下去。”帮助瓜农躲过大风降温天气的余爱国回忆道。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1700多名气象信息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为曾经做出的防灾减灾成绩而感到骄傲。
如果说气象信息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那么现在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公里”。
廖兴祥告诉记者,今年他正忙于跑马场巷51号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在对这个隐患点做了多年调查后,今年我们对其进行了治理。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通过对灾害点的勘察上报、评估等工作,逐步消除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隐患”。
安徽省铜陵市气象信息员肖帮群说:“我一方面通过中国兴农网了解农业气象知识,一方面为村民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我这个村支书的地位又提高了。”
在采访中,气象信息员还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气象信息站和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气象信息员、大学生村官赵石磊表示,目前可以实现用现有的设备发布预警信息这一功能;但在推广农业气象技术和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并用通俗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气象信息员郑仁和建议改进大喇叭广播系统技术,变人工广播为自动播放,同时加强对电子显示屏的维护、更新。辽宁省凤城市气象信息员胡振华、葫芦岛市绥中县气象信息员赵磊希望添置气象信息接收设备,加速推广先进技术。
2013年,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已走入第6个年头。无论“老人”廖兴祥还是“新手”胡振华,无论是村支书还是农业站站长,大家都共同担当灾害防御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这份工作用上心、把这份工作做到位。他们有的获得“百名优秀气象信息员”“最满意气象信息员”称号,有的荣获“全国气象服务贡献奖”。“60万颗星星”默默无闻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和承诺。
【数字解读】
此次调查统计发现,面对承担的主要工作,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气象信息员比例为80%,其他比例依次是:灾情收集上报为50%、收集反馈气象为农服务需求为46%、气象法规和科普宣传为42%、气象设备维护为35%。
而在气象信息员的工作设备方面,使用手机的比例为88%、电脑上网为55%、座机电话为45%、光碟播放器为26%。
调查显示,分别有75%和50%的气象信息员认为通过气象信息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和生活,49%的气象信息员认为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灾害损失。
一份热忱 一专多能
作为连接气象工作和老百姓的“纽带”,气象信息员俨然已成为基层防御气象灾害的“中坚”力量。他们像一支大军,跋涉于乡野山村之间,向着“一专多能”“一员多用”的方向迈进,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和实践,在基层筑起一道防灾减灾的重要防线。
赵克林是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塔亭岭村的支书。他告诉记者,今年4月底,村里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几次高炮作业,有效缓解了当地旱情。“去年,我们专门接受过两次关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面的培训,这活儿‘在行’。”赵克林说,郧西“十年九灾”,对当地农业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他希望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抗旱减灾知识。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的气象协理员方樟清向记者讲述,2012年,他先后接受省、市、县共7次气象知识培训,内容包括气象基础知识、灾害防御措施以及气象协理员平台使用等。“通过培训,我们能了解更多的气象工作,懂得更多的气象知识,再将这些知识推广、普及到乡村,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也能让村民信服。”方樟清说。
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搜集上报灾情信息、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气象信息员自觉担当的主要职责。如何让气象信息员的声音传播得更响亮、让他们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这离不开气象信息员的主动求知,也离不开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的培训教育。
为了培养一支稳定发展的信息员队伍,气象部门坚持边建设边培训,边发展边鼓励,加大对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气象信息员的软实力。
在中国气象局的部署和指导下,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信息员大轮训,向气象信息员发放“工作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技术、气象科普、气象法律法规、气象设施和气象信息传播设备的维护等相关知识培训;制定面向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办法、建设全国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和队伍建设示范县,规范队伍管理。
记者从上海、黑龙江、海南、山东、云南等地气象信息员工作调查中发现,各地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从未放松。在培训形式上,围绕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如贵州省气象局与共青团贵州省委、省妇联携手开展防灾减灾志愿服务行动和建设农村妇女气象信息员队伍行动;北京市气象局与市民政局采取“多员合一”的方式,将气象信息员队伍纳入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中。
记者还了解到,2012年,各地气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订阅《中国气象报》1.6076万份。调查中,大家认为《中国气象报》在普及气象科技知识、促进信息员工作交流及协助完成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希望长期订阅,并建议将订阅范围在气象信息员队伍中扩大。上海市闵行区气象信息员张慧龙建议该区下辖的10个合作社和4个农场都订阅《中国气象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气象信息员赵礼强表示,他喜欢看这份报纸的《气象信息员》版面,能了解各地气象信息员的情况,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在打通气象预警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重任面前,气象信息员的工作犹如一场需要耐力和技巧的小长跑,作为一项义务,贵在坚持;加强气象信息员这一群体的防灾减灾战斗力,作为一项必要举措,重在高效。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在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中促使气象信息员向着“一专多能”“一员多用”的方向迈进。
【数字解读】
调查数据显示,98%的气象信息员至少接受过一次气象部门组织的培训;接受两次以上培训的,达40%;另有4%的气象信息员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在4次以上。
在问卷调查中,75%的气象信息员希望进一步得到培训教育,56%的气象信息员希望能够定期接受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灾害防御措施是气象信息员最想了解的气象知识之一,此项内容在1771名被调查者中占80%;66%的气象信息员希望更多地了解农业气象技术。此外,欲了解气象基础知识、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法律法规、探测环境保护与设备维护方面知识的人数分别占42%、40%、37%、21%和17%。
对于培训教材,气象信息员更愿意看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和实用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的培训教材。50%的气象信息员希望在培训教材中增加彩色插图、示意图,减少字数、突出重点;43%的气象信息员希望增加多媒体教材,58%的气象信息员希望经常收到《气象知识》一类的气象科普书籍和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