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 持续发展
“从担任气象信息员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肩上的责任。”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气象信息员韩朝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以前遭受气象灾害时,也真心想帮乡亲们减少损失,但那时只凭经验,能帮则帮,帮不了也就算了。现在不一样,灾害来临前,若没有将信息及时发布出去,有乡亲因为没有收到信息而蒙受损失,自己会有一种愧疚感,觉得对不起乡亲,也对不起气象局。在记者采访的所有气象信息员当中,这几乎是普遍心理。
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气象信息员最为明确的责任。在接受调查采访的气象信息员中,80%的气象信息员在2012年履行过这一职责。
“我是一名村支书,希望乡亲们不受灾、少受灾。所以,我尽义务是应该的。当然,能有些补助更好。”河北省安国市气象信息员宋树欣对记者说。在问卷调查的意见和建议中,大多数气象信息员都提出希望建立常态化投入机制,给予气象信息员一定的补贴或奖励,以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可持续性。
2010年,中国气象局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落实气象信息员培训、通信补助等财政投入,保障信息员队伍的稳定。湖北省仙桃市气象局局长陈仁芳告诉记者,仙桃采取的是“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从地方政府给气象部门的“三农”经费中拿出3万元,对工作出色的农村气象信息站和优秀气象信息员给予一定奖励,最高分别为2000元和500元。
记者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采访时发现,该县各村气象信息员由多人担任,分工合作。当有气象预警时,有的负责接收信息,有的负责广播信息,有的负责发送短信,有的负责敲锣;而负责气象科普的又是另外一人,因而无法按气象部门的考评机制进行考评。但乡政府每月给予“多员合一”人员一定的补贴。
尽管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各地都较好地落实了中国气象局对气象信息员的表彰奖励工作,实行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对在防灾减灾、为农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气象信息员进行表彰奖励,以激发气象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但记者听到的最强烈的呼吁是――积极协调政府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争取把气象信息员工作作为政府一项常态工作进行部署和管理,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满足气象信息员基本的工作支出,并给予一定的生活待遇。
气象信息员的流动问题也是这个队伍长效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记者调查采访时发现,由于村支书、大学生村官、中小学校长兼任的气象信息员流动现象比较常见,特别是大学生村官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头脑灵活,知识更新快,作用发挥好,一旦离开,便对气象信息传递等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把气象信息员工作作为一项新的事业,那么,要让华夏大地上的“60万颗星星”发出更耀眼的光亮,仅仅依靠责任和义务的力量显然不够,发展这个事业需要壮大气象信息员队伍并保持队伍的稳定,需要动力,更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
【延伸思考】
通过对1700多名气象信息员的调查和40多名信息员的采访,我们在看到近6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气象信息员关心的问题。
■ 电子显示屏VS大喇叭广播系统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22.6%的行政村相继安装了电子显示屏,36.2%的行政村安装了大喇叭广播系统。但在一些气象信息员看来,电子显示屏的作用发挥有限,一是露天安装容易受损,维护起来有难度;而在室内安装,受众又很少;二是电费、维修费开支问题难以解决;三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电子显示屏上发布,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对于面积较大、村民居住分散的村庄而言。
相对来讲,大喇叭广播系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被认为是传播气象灾害预警和农业气象知识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湖北省钟祥市气象信息员夏德福说,大喇叭一响,全村上下都能同时听到信息。遇有灾害预警,再用手机给村干部、农业大户等发送短信或通过电话告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时效性。
记者在甘肃省华亭县采访时,感受到气象与广电部门联合开通的“村村响”广播系统优势更为突出。关闭广播节目时,系统处于待机状态;发送预警信息时,所有大喇叭自动开启并循环播放信息。
■ 3%与 21%
调查发现,有3%的气象信息员认为气象信息“无大的作用”。而对于重大气象灾害防范措施,有3%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另有58%的人选择“知道”,37%的选择“略知”。对于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以及气象信息员网站的被关注度,有21%的气象信息员选择“从不关心涉农网站”。
由此,我们看到,气象信息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通过培训和自身努力,用到心、做到位、尽到责。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对自身的工作认识不足,还有相当一部分气象信息员难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记者在采访时也明显感到有少数气象信息员对做好这份工作有些为难。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气象信息员季存表示,当地气象灾害比较少,群众不太关心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员工作不太受重视,作用发挥“不太好说”。
■ 30%与80%
采访中,记者发现,地域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设施不同,气象信息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尽相同。接受采访的40余名气象信息员在各自承担的所有工作中,用于气象信息员这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在10%至30%不等,而且这份时间和精力皆是“义务”的。
在问卷调查的意见和建议中,大部分气象信息员提到希望建立常态化投入机制,给予气象信息员一定的薪酬,或补贴电话费、网络使用费等,以保持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持这一观点的气象信息员比例高达8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气象信息员陶英认为,尽义务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比如发送手机短信、拨打电话。这些费用,不论政府还是气象部门出资,都应该给气象信息员一些补助。季存也表示,与铁路信息站相比,同样的付出,差距却太大,“无偿”面临着“难实现”。大多数气象信息员认为无论补助多少,都体现出一种关心。但这其中也有人认为,有补助当然好;但如果补助不多,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陈仁芳坦言,如果给每位气象信息员补助,难以承受。湖北省钟祥市气象局局长吴立霞也表示,同气象信息员的联络主要靠感情。该市气象局曾经向当地政府争取给气象信息员一定的补贴,但因涉及人数太多,方案迟迟未能出台。
提到补助,考评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记者了解到,各地对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考评也是一个难题,气象部门和气象信息员双方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特别是对于最基层的县级气象机构来说,人员总数不过十几人,在履行各项工作职能之外,对全县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考核大多采取结合气象灾害发生、为农服务项目等进行不定期走访。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一年很难到那里走访一次。因此,也有了如下一组数据:有11%的人感觉与气象部门沟通不畅;58%的人希望能与气象部门定期沟通,并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来源:气象局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