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估计能出栏10来头肉牛,收入10多万元哟!”10月22日,丰都县三合街道啄木嘴村村民孙应福忙着给自家喂养的46头肉牛添加饲料。
孙应福的家紧邻乡村公路,牛舍离老孙家大门只有10来米远。但记者采访时,却基本上没闻到什么臭味。因为这间牛舍不仅配套齐全,卫生条件也很“讲究”——敞亮的牛舍里有一大口青贮池,用来堆放牧草和饲料;牛舍隔壁是沼气池和发酵棚,牛粪通过管道输送过去并密封发酵,产生沼气;剩下的粪便残渣则用来作堆肥,种植牧草、庄稼和双孢菇等作物。
像老孙家这样的庭院牧场,以家庭为单位,将养牛规模控制在20—50头,在丰都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县在现有750多户庭院牧场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新发展500户。
发展庭院牧场,不仅让农户增收,也让曾令丰都人头疼的“牛粪污染”得到了有效解决——分散养殖、发展循环经济,环境才更能承受。
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做出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定位后,丰都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中国肉牛之都、全市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及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四个明确定位,全县发展正处在关键节点,加快转型迫在眉睫。
站在新的起点上,丰都给出的答案是:力求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节点
从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加快转型
提起丰都,不少人会联想到近年来该县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肉牛产业。事实上,这张给丰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地区“新名片”,也给他们带去了烦恼——超环境容量的养殖场粪污问题。
从一根草,到一片牛肉干,丰都肉牛现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规模效益初现。该县肉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川东告诉记者,该县已认识到,这种单一的养殖模式会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伤害。现在,在加大力度对一些大型肉牛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的同时,经过仔细研究和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一种让环境更能承受的肉牛养殖模式——庭院牧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调动了农户自主经营的积极性,有可观的收益,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散养殖、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更能承受。
“对于处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丰都而言,发展现代农业要做到既不伤害环境,又能提高农业含金量,循环利用显得更加重要,庭院牧场就符合这样的要求。”何川东表示,丰都今后的肉牛养殖方式将从大规模养殖转型为庭院牧场,以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丰都正在面临的另一个环境问题,是蛋氨酸异味扰民。
位于镇江镇的紫光蛋氨酸企业是县里2009年引进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饲料添加剂。该县一位负责人介绍,过去这种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当初引进时还首次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但发展不到3年,污染问题就出来了。现在,该企业已经关闭整顿。“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也不符合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治理不达标,必须搬离。”
丰都县的这两例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在10月21日举行的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也得到了体现。县委书记罗建极表示,丰都地处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正处在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型、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这种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去换取金山银山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市里划分五大功能区域后,丰都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便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屏障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