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
《希腊古代经济史》(上下编)
《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标志着她治下64年极盛时代结束。然而,此时英国信心满满,以后10多年,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三大支柱产业(煤炭、纺织、造船)蒸蒸日上,1905—1914年,英国造船业还经历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并不是没有人预言危机,但很少有人倾听,在现代人头脑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保持发展高速度,一切麻烦自然迎刃而解。
“发展优先”的结果是,结构性缺陷恶化成“英国病”,在它的缠绕下,曾统治地球陆地1/4面积的帝国终于分崩离析,被迫交出“第一世界工厂”的地位,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病”仍在困扰着英国。
实现大国崛起,英国用了近150年,从顶峰跌落,只用了26年,其中教训值得后人深思。遗憾的是,国内相关书籍甚少,而罗志如、厉以宁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什么是“英国病”
一般来说,“英国病”有三重含义。
首先,是“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滞胀持续近30年。第二,是社会矛盾重重,集体步入“自我毁灭的民族怀疑悲观情绪”,为平息愤怒,政府背上沉重的高福利包袱。第三,是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本书“英国病”定义略有不同,作者们直指病根,认为它在1901—1918年便已发端,1918—1930年开始显露,1930—1945年走向恶化,但直到“二战”后恶果充分显现,且始终无法根治,才引起广泛关注。
换言之,“英国病”不是帝国失败后的并发症,而是帝国失败的原因。盛世阴影下,必有衰败的根苗,可当其盛时,谁会去听逆耳的声音?结果就是当其衰时,必然惊慌失措,令局面不可收拾。
本书作者们倾向于认为,正是由于忽略了“英国病”的发病机理,断症不准,认源为流,导致“二战”后英国政府迟迟未能制度调整,总想靠政策治国得过且过,结果越治越病。
“英国病”的发病机理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从而告别了旧帝国时期,走入新帝国。
由于失去海外最大的一块殖民地,英国经济遭遇重创,所以新帝国加快扩张步伐,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疆界大大超越历史最高水平,通过贸易,帝国各部分被紧密联系起来。
帝国的优势在于扩大了经济总量,1901—1918年期间,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得到巩固,其生产的2/3铁轨用于出口。各殖民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英国提供工业品,不平等的交易模式使英国财富迅速增长。
表面看,这是一个有利于英国的秩序,但事实上,系统的不平衡最终将英国拖入陷阱。
首先,为维持帝国运转,每年不得不支出巨额军费。第二,贸易的剪刀差,使殖民地农产品以惊人的低价输入英国,导致本土农业衰落,为进口食品,帝国背上沉重的外汇负担。第三,为倾销工业品,不得不抑制各殖民地发展,引发反抗。第四,由于存在巨大而稳定的海外市场,英国企业的创新冲动被抑制。
表面上,英国是当时第一大工业国,可劳动生产率已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