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方家胡同小学初级班毕业合影。
老舍任校长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和身心健康。
民国时期,方家胡同小学高级班毕业师生照。
光绪32年,即1906年,方家胡同小学建立,属于公立学校。从光绪到民国,学校先后更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十七小学,北平市立第三区方家胡同国民小学,北平市立方家胡同小学,北京市立方家胡同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到今天,学校已经走过了百余个春秋,见证了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炮火硝烟,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如今的这里形成了以平房院落为主体的校舍群落,校舍主体为砖瓦结构,白墙灰瓦,玻璃窗外悬挂着草编的卷帘。每到春夏,海棠和玉兰花的香气随风飘散,假山鱼池中的睡莲优雅盛开。百余年间,老舍先生在这里做过校长,为孩子们创作儿童剧;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在这里被发现;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也从这里走出,将老舍精神中的“真善美”一直传承下去。
老舍“真善美”精神代代传承
1918年7月,老舍先生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京师学务局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两年的校长生涯,使老舍先生对孩子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其后的创作生涯中,老舍先生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长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中篇童话《小木头人》、儿童歌剧《青蛙骑手》、儿童话剧《宝船》等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孩子的热爱,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重视。老舍先生任职期间,在校种植花草,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首先要具有爱心,要懂得感恩,老舍先生的“真善美”精神,深深植根于学校,被学校师生代代相传。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生活物资的匮乏,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到了极点。老教师马玉玲记得当时老师们的工资待遇大不如前,和民国时期的教师待遇相比,薪资已经很少,仅能勉强糊口。但老师们仍照常工作,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仔细批阅作业,以自身行动诠释着“真善美”精神。
如今,学校将“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定为校训,通过寻访老舍足迹,挖掘老舍精神,学校请老舍家人到校为师生讲述老舍先生求学、教书、投身抗日的人生历程,师生绘制老舍先生抗日战争路线图,了解老舍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感人事迹,进一步理解老舍精神中“真善美”的深刻含义。
由于老舍精神所倡行的“真善美”与弟子规所倡行的“仁爱孝悌”具有一致性,学校便开设了《弟子规新解》课程,学生用画邮票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编辑《弟子规邮票册》;学校还借助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编写了《孝亲敬老,尊师爱校——弟子规践行活动册》等。今天方家胡同小学的学生们还在上演老校长的作品《宝船》;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学生们会深情的演唱校歌,永远怀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校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