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新一届食安委亮相:严把“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2】

2013年09月12日21:3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一届食安委亮相:严把“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守住“第一道关口” 看住“农田到餐桌”

  从一只面包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环节之多、之复杂:从小麦种植中的农药使用,到加工成面粉时的卫生管理,再到做成面包时添加剂的使用,运到超市的温度控制,即使买到家中,还要担心保质期问题……

  实现环环监管的“无缝对接”,既要避免重复监管,又要堵住监管“盲点”。张高丽指出,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过程控制,建立覆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实际上,多领域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似无关,却基本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紧密联系。鸡肉抗生素超标,是因为农户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和违禁药物;掺假羊肉横行,是因为源头生产加工企业违规添加未经检疫的其他肉品,最终消费者遭受商业欺诈之苦;奶制品黄曲霉毒素超标,是因为源头对饲料的安全疏于控制……

  而目前我国农产品源头的现状是:散养散种比例在60%以上;食品行业集约化程度太低,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占比不足两成;低价竞争带来高密度的种植和养殖,源头滥用抗生素或农药。

  “种养殖环节的薄弱,还会成为未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源头治理是“事半功倍”,能在监管力量有限时“做最多的事”,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监管思路。

  投入稳增 补齐基层“短板”

  张高丽指出,要建立食品安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这意味着,不仅职能进行了调整,未来监管机构的设置也会加强基层力量的建设,消灭看不见的“死角”。

  基层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最短的一块“木板”。据媒体报道,国务院食安办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12.3万家,食品经营主体576.7万家,餐饮单位243万家,此外还有2亿多户农牧渔民和难以计数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而全国各级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约10.7万人,平均每2人要监管200多个食品生产经营主体。

  “一边是每天有上千人就餐的大饭店,一边是只有三五十人消费的路边摊,我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风险更高的前者上。”一位基层的食品监管人员无奈地说,基层力量薄弱,容易导致出现“漏网之鱼”。

  事实上,在过去,基层工商所的强大力量成为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的“中流砥柱”之一。未来机构改革后,食药监局如何让基层“有腿走路”,是难点也是亮点。

  上海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阎祖强说,上海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方案中,已经明确将建立209个食药监所,将监管职能延伸到基层,做到所有街镇全覆盖。小到路边摊,大到商场超市企业,食药监所都能直接监管,共担风险。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