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图为8月8日拍摄的奈曼旗兴隆沼林场。下图为1992年拍摄的奈曼旗明仁苏木退化的草场(资料照片)。
“兴隆沼,真凄凉,黑风起,白沙扬,吞农田,卷走羊,多灾多难穷棒子梁。”这首流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谣,描绘出了兴隆沼林场建设前的景象。那时,人们大肆开垦荒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兴隆沼已是满目疮痍,流动半流动沙丘近12万亩,仅存留4棵树。1976年,奈曼旗委、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兴隆沼,1978年借助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规模化防沙治沙正式开始了。
如今,兴隆沼累计完成治理保存面积38.5万亩,控制风沙危害面积80万亩,森林覆被率由建设前的1.5%提高到现在的51%,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50万立方米,还成为世界“乡土树种小叶杨基因资源库”。生态好转,生产也跟着发展起来,稳产高产小杂粮生产基地、优质牧草生产基地、麻黄草基地纷纷建了起来,兴隆沼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肉类3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6500元以上。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