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绿飘带·走进内蒙古)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30日电(记者景如月 张云龙)“你们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里是黄沙滚滚、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被叫做‘穷棒子梁’!”望着窗外的林海,74岁的李那木哈感慨地说。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兴隆沼林场场部,它的周边,几十万亩的树林灌木在我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中辟出一块绿洲。
吸一口旱烟,老人一时不再说话,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岁月。
“兴隆沼,真凄凉,黑风起,白沙扬,吞农田,卷走羊,多灾多难穷棒子梁。”这首流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谣,描绘出了兴隆沼林场建设前的景象。
那时,人们大肆开垦荒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兴隆沼已是满目疮痍,流动半流动沙丘近12万亩,仅存留4棵树。 1976年,奈曼旗委、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兴隆沼,1978年借助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规模化防沙治沙正式开始了。
时任旗委书记舍布扎布望着眼前茫茫沙漠大声疾呼:“不治理好兴隆沼,我死不瞑目。”
第一批兴隆沼林业职工拖家带口,赶着马车来了。“我记得当时走了一整天,来到兴隆沼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周围什么都没有,我们扎下帐篷,算是安了家。”李那木哈回忆说。
漆黑的夜晚,呼啸的风沙,孩子们哭闹着不愿留下来。老一辈林场工人没有退却,他们带领群众,掀起了兴隆沼建设大会战。
兴隆沼林场副场长王连胜说,兴隆沼建设规划本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造封飞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林农牧综合治理开发,建设宽林带、大网格草牧场防护林体系。
然而,治理过程并不顺利,无情的风沙吞噬着刚刚栽下的一棵棵幼苗。到1982年,人们千辛万苦栽下的四五万亩林地,仅存活2000多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