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现场回答问题 新华网记者牛鹏飞摄“走出去”如何“走得稳”?
新华网记者:您认为目前纺织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走出去”的问题?
王天凯:中国纺织品进一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这是一个趋势。走出去多慎重:
第一,现在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比较广泛,涉及到棉纺、毛纺、服装、针织、化纤等。既有到东南亚地区,越南、孟加拉,也有到发达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走出去从投资形式也多样化,有做加工基地的,有投资原料基地的,有的是纯粹经营加工的,也有收购了一些国际上先进加工技术等等。但是总体上是立足于产业链互补的角度,对走出去的企业或者说从整个行业来讲,我认为还是少数的。
第二,所在国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法律、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各个方面,还没有具备中国纺织业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体大量走出去、大量接受的程度。
第三,在于我们自己。我们企业真正有跨国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是少数。现在走出去的企业应该说是比较强的,不是说谁想出去就能出去的。我们不可能把这样大的一个行业在短期内加工能力都往外搬,如何而是做好自身,才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
中国纺织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到服装,甚至于纽扣,可能在一个产业园区就可以完成。当然中低档产品加工能力,在不长的时间我们会转移出去,原因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确实比有些国家高得多。这些调整其实是在进行当中,可以到国际上看一下,中低档产品没有中国造的了。我们现在还有一种方式投资搞了一些棉花基地、羊毛基地,包括收购国际上的一些渠道,以及先进制造的一些技术。在进口这方面加快步伐。
新华网记者:现在市场上通过标榜一些进口面料来卖高价,是不是我们的进口面料就是优于国产面料?造成这个现象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王天凯:对待面料这个问题,我认为现在国内面料和进口面料有差距,但不是普遍的。国内企业一直非常注重面料的开发,在这方面也有很大进展。甚至有些企业做出来的面料国际上都做不出。比如山东鲁艺棉纺厂用鲁艺做的一些面料,价格都要定到几千块一米,达到顶级水平。这就说明现在我们的面料在技术上和国际上并没有技术差距。
如果说有差距,主要还是在设计上。1.国内产品在原料的选用、色彩的配比,确实看起来与国际上有差距。2.我们有些毛料,特别是有些毛纺面料可能在手感当中也不及国际产品。但是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克服不了的问题。至于现在进口面料价格高一点,国产面料价格低一点,这个情况是存在的。这里我说两点:第一,本身承认存在差距,但差距不是普遍差距。第二,更广、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这个差异。至少我现在去买衣服,我不会去迷信进口面料,我认为国产面料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另外,从价格上也不是进口产品就应该比国产的贵。国人现在消费观念更加理性,不会盲目选择。
新华网记者:在大家观念中纺织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衣着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是大家所熟知的,但产业用纺织品功能和用途还不了解,您能不能就其未来的用途以及行业创新发展渠道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天凯:就行业创新来讲,我们在未来发展,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当中都有体现。尤其在产业用纺织品中更为突出,其中新型纤维,高端装备、以及先进工艺等方面都是我们产业用纺织品主攻的方向。就产业用纺织品来讲,未来市场需求是非常大。
我曾经讲过,产业用纺织品实际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为什么这么讲呢?神九、神十,很多都是用产业用纺织品,现在空气PM2.5过滤材料都是我们的产业用纺织品。这些在未来发展当中,对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其中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内需市场等都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机遇,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在未来、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真正把我们国内产业用纺织品推向主流市场,带入百姓生活中将是我们行业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