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科学施治使大坝巍然耸立
一排排由树枝捆绑而成的木排或是挺立在岸边的水中,或是静静地趴在临水的护坡上,随风而起的波浪打在这些木排上瞬间就被消解。
“要是没有它们的保护,大坝恐怕经不起风浪的拍打。”王德新说,防浪排是6号坝守卫者们集体智慧的“杰作”。
一辆辆装载沙土的重型卡车驶过坝顶,推土机、抓钩机一刻不停地轰鸣着。“一台大翻斗车运的土得顶50多辆马车,一台大机械得顶100个人力。” 62岁的月亮泡镇王家泡村村民朱焕清还记得1998年抗洪时赶着马车往坝上拉土的情景。
“永远干在水前面。” 正在指导抢险人员处理坝体渗水的大安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白福光说,“我们会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提前预测。水在涨,措施也在变。”
参加过1998年抗洪的王德新认为这次抗洪“更科学”了,“由于就地取材,坝体都是当地的‘白眼沙’,我们铺设无纺布,水打进来后土透不出去,解决了坝体流失问题。”
12公里长的6号坝被划分为24个巡查段,每段由5名干部群众共同负责巡查,24个巡查小组24小时昼夜巡护,确保万无一失。
坚守中,月亮泡水库6号坝的高度被一再增加,用沙袋与沙土筑成的134米高程抵御着洪水的冲击,坝宽也由最窄不足2米增加到平均7米,最宽处12米。迎面防浪木排和树枝,堤坝上沙袋堆集,背水坡,戗堤耸立,月亮泡在洪水浸泡中依然稳固。
信念:在坚守中升华
傍晚6时,正是炊烟袅袅日落而息的时刻,而月亮泡水库6号坝红岗子段负责人王俊荣正和武警战士一起坐在冲锋舟上仔细查看着水边防浪排的情况,对她来说,即将到来的夜晚更为紧张。身为红岗子乡党委副书记,从抗洪开始,她就一直奋战在大坝上,病倒了五次,她一次也没离开。
记者见到王德新的时候,他正带领巡堤人员检查防浪排的架设质量,每一根防浪排基柱他都要检查是否牢固。“这一段的防浪排做得好,很结实。”看到大外皮子段的防浪排搭得好,王德新立即掏出手机拨通了其他负责人的电话,请他到这边来学习一下。王德新深知保住大坝对于大坝后面村民们的意义,“一定要保住这些农民的‘老本儿’”,正是这种信念让这位东北大汉不知疲倦地奋战在抗洪的第一线。
“在冰冷的水里打桩的,在最危险地方抢险的都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洪水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王德新告诉记者,面对灾情,有的干部癌症手术不到半年却依然坚持上坝抗洪,有的干部感冒发烧了干脆就在大坝上打吊针……
8000多车树枝、5万多条麻袋、20多万平方米无纺布、30多吨铁线、100多万条编织袋,40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45名消防战士、120名巡堤干部、160名民兵和1000多名在大坝上除险加固的干部群众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记者离开月亮泡水库6号坝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东北风在月亮泡水面上掀起了层层波浪,拍打着已经被洪水浸泡了51天的大坝。大坝上的守护者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身穿救生衣的忙碌身影,与这座饱经考验的大坝共同挺立在风雨中……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