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从小洁身自好、明白事理
梅兰芳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一点乖戾气。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他自己也说:“我的性格,不适宜表演玩笑、泼辣一派的戏。”不仅是表演,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总是端庄大方、处变不惊。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梅兰芳的“育儿经”中。
教育子女时,梅兰芳善于用劝导代替责骂,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就明白事理。梅葆琛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始终是很和蔼、很稳重,但有时很严肃,他从不会因为子女教育而发脾气,永远是以理服人,婉言开导。”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在香港演出的梅兰芳没有随团回沪,就在香港暂时隐居,深居简出。1941年,梅夫人福芝芳带着子女到香港与梅兰芳团聚。当时,上海已经沦陷,学校教育走下坡路,一些纨绔子弟不思进取,生活腐化。梅兰芳听说了这些情况后,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孩子们沾染上坏习惯,就把长子梅葆琛等几个孩子留在香港,鼓励他们温习功课,考上了比较进步的岭南中学就读。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梅葆玖自幼心灵手巧,嗓音和形象俱佳,而且长相和嗓子都与梅兰芳很像。这也是梅兰芳选中他作为自己传人的重要原因。但梅兰芳几乎从不当众称赞他,最多也就是说“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功夫太不够。”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高度负责和严格要求。据梅葆玖回忆,父亲对他的要求,有时候比一般的学生或演员更加严格。不过,严格得很有艺术,循循善诱,启人自觉。“如果一个动作来不好,他会从几个角度来启发你,然后让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一个动作,怕搞得你挺紧张”。
当孩子在公众面前犯错时,梅兰芳也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顾忌孩子在公众面前的“面子”,但与此同时,他会认真地指出错误之所在,并帮助孩子去改正。梅葆玖记得,他幼时和父亲同台演出,有时他在舞台上偶尔错了身段,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来,父亲当时会配合他一下。过后,父亲虽然不会为此而责骂他,但却会认真地给他重排一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要注意哪一点,应该怎么样。“你错了,他会给你分析,错在哪儿了,以后要怎么做”。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梅葆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也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也使梅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并图/胡一峰)
(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