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定制教育能否复制
这些成功的定制教育案例表明,个性化定制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否复制呢?
无疑,这些为孩子定制教育的家长是冒险的,丁文钧直接用“赌一把”来形容,郑渊洁在带孩子回家读书的时候,也是征求了很多朋友的建议;蓉榕的父母甚至直接被质疑违反了义务教育法。而且,个性化的定制教育,对一般家庭来说,教育成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高风险投资”那么久,一旦有了差错,不仅家庭会血本无归,对孩子的前途也是大问题。除了硬件条件,家长双方至少有一人能够辞职专门照顾孩子,还需要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这对家长的“软件设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些成功的定制教育,终究只是个例。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个性化发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潜能,或许还需要整个教育体制的不断努力。
专家观点:不妨以“个性教育”取代“素质教育”
个体的成功,不是教育的成功。这些案例背后反映的问题,恰恰是我们中国没有个性化教育,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学校执行单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把所有学生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甚至有些艺术、体育特长生又通过加分的方式重新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加拿大,学校会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学生有很多门选修课程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最后只要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共同组合,学生就可以毕业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多元的选择空间,学校有多元的评价体系,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发展,不必在学习和兴趣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
个性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本质,即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这一概念显然比素质教育更清晰,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多元教育选择。进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应朝这方面努力,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让每所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