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会矛盾心态种种: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聚焦社会矛盾心态种种: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2】

2013年08月12日09:35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聚焦社会矛盾心态种种: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

  社会矛盾心态又可称为“社会性的二难困境”

  主持人: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中知行不一的矛盾现象?

  成伯清(南京大学教授):其实,当前社会中所谓的矛盾心理只是皮相,非实质也。我们这个社会很喜欢泛道德化,凡事都爱从道德动机上找原因。结果,就有太多理想上的“应该”与实际上的“不该”之间的矛盾。其实,理想上是不是“应该”和实际上是不是“不该”,并非有确凿的依据,有时甚至只是随便一说,无人深究。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行事策略,往往是由特定的情境、切身的利益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并非全都基于该当如何的规范。当然,有些规范确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可能受到惩罚;但也有不少规范,似乎更多地是为人们事后解释自己的行为提供说辞或理由,也许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与真实的行为动机毫不搭界。

  准确地讲,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应该称之为“社会陷阱”或者“社会性的二难困境”:处在此种陷阱或困境中,谁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但几乎所有人都按照众所周知的错误方式来行事,因为按照“应该”做的方式会给个人利益带来损失,而按照“不该”的策略却可得一时之利。结果就是大家都深陷其中而又异口同声地谴责这种状态,每个人似乎在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都普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显然,我们期待并乐于见到其他人首先自我牺牲,以突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格局。我们之所以不愿挺身而出,是害怕别人搭便车,坐收渔翁之利,甚至还有这种顾虑,即或许自己牺牲了,但也丝毫撼动不了整个格局。于是,所有人都浑浑噩噩,言行不一。长期处在这种矛盾状态之中,言辞跟现实之间的割裂会日趋严重。

  关键词

  社会性的二难困境

  处在此种困境中,谁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但几乎所有人都按照众所周知的错误方式来行事,因为按照“应该”做的方式会给个人利益带来损失,而按照“不该”的策略却可得一时之利。结果就是大家都深陷其中而又异口同声地谴责这种状态,每个人似乎在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都普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有些矛盾心态反映了个体渴求公正而又无力解决的状况

  主持人:这些矛盾心态,已经出现,并将可能继续存在,对此,如何解释这些矛盾心态?

  宋惠昌:我认为,当前这些自相矛盾的社会心理现象,反映的是人们由于利益诉求得不到正常解决而出现的复杂社会情绪。这些自发的复杂社会情绪,其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力图冲破社会不公正问题而又无力解决的矛盾心态。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严重的不公正问题,是在权力运行中产生的,但又不是权力机关一朝一夕就能够消除的。所以,当人们面对这些事实上已经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只能作出无可奈何的选择。这样,就出现了这种自我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心理状况,以及言行不一的做法。

  对诸如此类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首先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不充分、不完善的条件下,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其次还要看到,它们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东西,而是包含积极因素的社会现象。从总体上看,它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实现社会公正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推动。可以说,这样的不和谐社会心理现象,是消除社会不公正、创造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的一种必要的代价。

  成伯清:对于这类所谓的矛盾现象,一经分析,其实并不如表面看来的那么矛盾。以人们在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为例。人们一面谴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一面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好学校,进而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因为优质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联系肯定好于一般学校,也就将更多优质的资源都吸引过去了:政绩工程的投入、大笔的社会捐助、优秀的教师,还有家庭背景优越的生源。现在,自己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几乎可以成为社会地位和阶层分化的一个标示牌。

  但,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公共服务,尤其是公立学校,应该平等地惠及所有公民。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时候,首先保证重点学校以培养亟需的优秀人才,本来是出于一种权宜性的安排,到如今,这种临时性的基于效率的考量,必须让位于基于公平的制度设计。

  但凡经受转型之变的国家大都有社会矛盾心态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