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南京站的列车调车员用自来水冲脸降温。苏阳 摄
中国的南方地区成了一块烧红的烙铁。
在近期每天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温实况图上,“大公鸡”的肚子仿佛受到了严重的烧伤。人们在媒体每天连篇累牍的高温报道之下早已麻木——身在高温区外的人们可能将不断刷新的纪录当成景观和谈资;身在高温区内的人们还在耐着性子坚持,等待气候的转变。
平心而论,这场应该被记住的高温“烤”出了我们生活中太多问题:因高温而身故的大多数是老人,对此我们能做点什么?当前的高温伴随着干旱和火灾的隐患,我们的应对是否得当?高温津贴喊了多年却依然落实难,高温福利只能“凭良心”,这份尴尬又当如何排解?
毕竟,面对这一轮屡破纪录的酷烈天气,我们不该只是流流汗而已。
我们的父母,远比想像中脆弱
今年夏天的高温,让浙江人对两件事有了新的理解:第一,让我们接受了持续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的理念;第二,重新认识了中暑,了解了一个词“热射病”。
8月7日,在浙江省中医院,83岁的范大伯已度过了危险期。前几天,范大伯高烧到41.5℃,神志不清,被确诊为热射病。陪在一旁的老伴说,家里3个房间,只有客厅有空调,今年开过一次。老伴特别无奈:“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力气,毛病又多,照顾自己真很难,幸亏这次老伴快好起来了。”
但杭州濮家新村一对空巢老夫妇,却没有那么幸运。8月1日晚上,83岁的杨大伯和78岁的妻子在家中去世,却无人知晓。杨大伯身患高血压,老伴久病卧床,家中唯一的空调坏了两个多月,在持续的高温天里,两位老人静静地离去了。
因为高温,令人痛心的悲剧频频上演。
7日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报告高温中暑病例近800例,其中重症中暑112例。
来自杭城8大医院,包括浙大一院、浙医二院、省中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省新华医院、市一、市二、市三医院的统计数据,从7月份到现在,这8家医院已经累计收治近百位中暑患者,其中,极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高达28人,他们中22位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八成。
这个数据,已经刷新了近10年来,杭城各医院收治热射病患者的历史纪录。其中仅浙医二院一家,近4天中,急诊中心就收治了5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位是40岁的中年人。
据宁波当地电视台报道,截至8月5日,宁波各大医院已至少收治了15名热射病患者,其中4人死亡。宁波第一医院已成立了热射病抢救小组。
另据记者对各地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7日,安徽有2例热射病死亡病例,上海有2例,江苏2例,湖南有3例环卫工人中暑身亡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