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受访者称“专家”被用烂 媒体析专家群体层次【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八成受访者称“专家”被用烂 媒体析专家群体层次【2】

2013年08月08日08:59    来源:央视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八成受访者称“专家”被用烂 媒体析专家群体层次

  观点耸人站不住脚 难经推敲沦为“砖家”

  上面提到了对廉租房政策的“寻租”问题,事实上,还有人对“专家”这个称谓进行寻租。在这部分人看来,学术所要求的那种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复存在,因此观点的可信度也跟小说有得一拼了。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就属于此类“专家”。这套书确实让他一夜成名,不过追捧的声音出现在学术圈外,金融学术界人士对此不免“呵呵”。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首先承认了此书存在“一定参考价值”,随后批评此书不了解现代金融基础。除此之外,许多金融学界人士也纷纷列出此书中大量的常识性错误。作者本人的个人经历也受到质疑。虽然谬误不断,《货币战争》还是成功地从“一本书”变成了“一套书”,尽管层次低了点,作者还是坐实了“经济学家”的公众形象。

  8月初,“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曾宪斌在一次年会上豪言评价一个城市主要看房价,房价越高城市越好越吸引人,房价越低城市越不吸引人,越丢人。随后,清华大学迅速声明查无此人,网友也爆料所谓“清华教授”不过是房地产策划人。

  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他们把真真假假的学者身份当做敲门砖,慢慢寻找定位实现套现,赢得了大把钞票、半身骂名。

  会说大话会演戏 演员也敢称“专家”

  在纯粹是骗子的这个分类里,我们就放过“大师”王林、“神医”张悟本之流,来举举别的例子吧。

  过去,电视广告、广播频道、宣传小报是彻头彻尾大批量假专家的生存场所,每当夜幕降临,各种突破人类科技的“古方”、“奇药”就生长出来。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就报道,经常扮演“医疗专家”的演员,不时出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等活儿。了解行情的群众演员告诉记者,扮演专家的演员以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为主,而且比做普通的群众演员赚得多。

典型假专家广告范例

典型假专家广告范例

  还有网友“人肉”出在不同广告中“分饰多角”的老人实际上是北京某单位退休干部。这些广告“老专家”的结局是,自从2009年开始,国家多部门集中下发通知,禁止聘请“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节目的嘉宾,禁止演员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刘浩睿)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