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被山寨成“康帅博”,“可口可乐”被山寨成“可日可乐”,“旺仔牛奶糖”被山寨成“旺牛仔奶糖”……各领域的山寨现象近年来频发,本来并不新鲜,但马爱农没想到,竟然有人山寨她自己。
作为国内英美儿童文学领域的翻译名家,马爱农翻译过《哈利·波特》系列、《绿野仙踪》、《绿山墙的安妮》等脍炙人口的英美儿童文学作品,堪称该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就像任何领域的“金字招牌”都容易被山寨一样,马爱农也遇到了“李鬼”。
不久前,她发现有人大面积抄袭她翻译作品的译文。更有甚者,竟然自称“马爱侬”,翻译出版涉及多国语言的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气愤之余,她决定诉诸法律,将侵权方告上法庭,并借此机会呼吁国内的翻译同行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马爱农”遇到“马爱侬”
记者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采访在外国文学编辑室任编辑的马爱农时,她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陆续有朋友问她,是不是除了本职工作,她还在外面“种自留地”“接私活”。这让马爱农一头雾水。直到看到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一套作者署名“马爱侬”的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她才恍然大悟。
“令人愤慨的欺世盗名!”马爱农对《草地周刊》记者说,这套“马爱侬”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包括《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一千零一夜》等厚厚的几大本。其中《海底两万里》等作品的原文是法语,《一千零一夜》等作品的原文是阿拉伯语。
不明真相的朋友以为,那是她利用自己的名声东拼西凑的“作品”,便忍不住讽刺:“够有本事的啊你!”马爱农觉得委屈极了。“我只会英语,法语学过一点点,阿拉伯语什么的一点都不会,根本不可能翻译那么多种语言的作品!”
无独有偶,马爱农自己在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绿山墙的安妮》,忍不住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本译者署名为“周黎”的《绿山墙的安妮》译文竟然和自己的几乎一模一样。
马爱农拿着周黎的译本和自己的译本进行比对,发现相似程度高达90%以上,只有个别动词和人称有所区别。“包括里面的诗歌,翻译得都是一字不差,这怎么可能呢?诗歌翻译绝对是千人千面的啊!”马爱农简直不可思议。
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是国内几乎每个80后女孩子都看过的经典,在加拿大更是妇孺皆知。其第一个中文引进版本的翻译,正是马爱农本人。而且这本书也是马爱农的“出道之作”。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爱农看到了《绿山墙的安妮》的原文,特别喜爱,想要翻译,却很忐忑。那时马爱农刚从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担心自己功底不够,不能准确、传神地表达原著,几乎是字斟句酌。
这还不够,她还引入外援,请爷爷帮忙。时任商务印书馆英语高级译审的马清槐,特地从北京赶到南京,在酷暑当中,连续三个月,逐字逐句对照原文,帮孙女的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当时他们没有电脑,翻译、修改和誊写,都是爷孙俩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协同完成的。
祖孙二人呕心沥血的译作,被人轻而易举地抄袭盗用,马爱农于情于理都接受不了,再加上之前的山寨之痛。她终于决心将“李鬼”们送进法庭。
出版翻译界的“李鬼”多的是
实际上,“马爱侬”绝不是出版界的第一个“李鬼”。
一名出版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当年金庸的《笑傲江湖》火爆时,世面上曾出现过“全庸”的《魔女江湖》。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界的“李逵”,也都遇到过“古笼”“梁习生”等一帮“李鬼”。
曾接受《草地周刊》独家专访的湖南作家王跃文也曾面临过类似情况。他的成名作《国画》出版后,河北省遵化市农民王立山将名字改为“王跃文”,在华龄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国风》。这令“正版”王跃文哭笑不得,只好上诉。
一人“精通”N国语言,在翻译界也并非“马爱侬”的绝活。
2006年10月,时代文艺出版社曾推出过一套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共26本,涉及12个国家的语言,译者则全是同一个人“李斯”。
这也不是孤例。2008年10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界文学名著读本,共20本,无论原著用英、俄、法、日、德等何种语言写成,译者都署名“宋瑞芬”。“李斯”和“宋瑞芬”二人,后来被网友戏称“堪比钱钟书”
“外国文学进入公版以后,译文的抄袭其实很难界定,尤其是很多译本可能经过几个译本的糅合,来回抄,你很难鉴定它是不是抄袭了某一个译本。”马爱农对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委。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就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毕业生主动爆料称,自己上学期间,曾经帮导师同时拿几个翻译版本糅在一起,“在中文的基础上翻译中文”,稍加改动,变成“新作”,充当译著或研究成果。
再不给“李鬼”机会
在律师的帮助下,马爱农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之仿冒纠纷”的案由,起诉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相关机构,要求对方停止出版、发行、销售署名“马爱侬”编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万元。
作为被告的山寨译本相关单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相当不以为意:“不就是想让我们赔偿损失嘛,大不了就赔点钱呗。”他们希望私下和解。
“这是什么态度?”马爱农再三对记者强调,她之所以坚持上诉,并不是为了钱,而是要以自己这个典型案例为由头,大声疾呼翻译界、出版界的同行们站起来维权。
出版翻译界的文字工作者们以往总嫌麻烦和诉讼成本高,或者只因“不和小人计较”的习惯性清高,对这些侵权盗版行为置之不理。这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宋强表示,他们要坚决支持马爱农维权到底,在出版翻译界掀起一次“打李鬼”的行动。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欧阳韬向记者介绍,老一代翻译们埋首穷经,字斟句酌,一一比照,一年只有40万字的翻译工作量,几乎每个译本都是精品力作,可是现在却被以极低的成本抄袭、杂糅,再以极低地定价出版销售,被不知情的读者购买,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轻描淡写的‘抄袭’二字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愤怒,这是纯粹地‘剽窃’啊!”欧阳韬表示,除了他们这些编辑和出版同仁们齐心合力,还希望更多的读者也能参与到“打假”行动中来。“科学界有打假斗士方舟子,希望出版翻译界也能出来个方舟子。”
此外,欧阳韬尤其提醒中小学老师和家长为孩子们推荐、选购文学经典时,要有版本意识,注意一下译文,不要贪图便宜,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和学习。(记者尹平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