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有点累:票房不考虑,拍电影要“缓一缓”--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黄渤有点累:票房不考虑,拍电影要“缓一缓”

2013年08月02日17: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黄渤有点累:票房不考虑,拍电影要“缓一缓”

  黄渤很火。

  在网上,网友叫他“卅亿帝”——他参演的影片总票房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单部影片票房过亿的电影有9部,单部影片过10亿的票房都有两部。国内重要的电影档期,他现在已经很少缺席——圣诞档期的《泰囧》,春节档期的《西游·降魔篇》,情人节档期的《101次求婚》,愚人节档期的《厨子·戏子·痞子》……

  就算你不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你会发现黄渤的《火线三兄弟》已经悄然接过《民兵葛二蛋》的枪接着在荧屏上打鬼子。而在话剧舞台上,由他和袁泉主演,并在去年火爆异常的孟京辉作品《活着》如今也再次开启了全国巡演。在北京,甚至在刚刚开票时,《活着》的话剧票几乎就要被抢购一空。而明年,《活着》还要远赴德国演出……

  在第一次复排《活着》之前,孟京辉让全体演员一起观看去年演出的录像,寻找当时的感觉。黄渤抱着椅子坐在距离画面最近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不时回头和身后的演员们交流两句。他偶尔也会跟大家开几个玩笑,以缓冲连看3个小时录像带来的倦怠感。这时候,他会露出标志性的笑脸和带着山东味儿的笑声,就像我们在娱乐新闻中看到的那样。

  但我们在娱乐新闻中看不到的是:在看录像和之后排练的过程中,黄渤在间歇性地打哈欠。虽然之后他马上会切换成那个人们熟悉的、神采奕奕的黄渤。但在那一时刻,他是疲惫的。

  黄渤很火,所以他也很累。大量的工作找到他,他都得保质保量给人完成好——这时候的人们,早已不再用当初的“黑马”“奇兵”的标准来看待黄渤了。他们眼中的黄渤,是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是投资方和制片方的信心和保障。

  黄渤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就像人跑步,跑到500米的时候、1000米的时候和10000米的时候,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大家对你的期待也是不一样的。”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关注、成就、期望与压力,黄渤心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关于票房:“现在票房并不是我自己主要考虑的方向”

  《草地周刊》:现在您的受欢迎程度,包括你擅长塑造小人物的银幕风格,让很多观众想到了葛优,您怎么看?

  黄渤:我觉得我还不能跟葛老师比吧?首先从演员本身来说,其实没有可比性。包括成长的环境等等有很多不同。葛老师之前有很多的作品累积,我在这方面跟葛老师相比,还差得很远。这个东西真的是一部一部作品积累出来的。另外一个,风格?我这儿还谈不上风格,我想我现在顶多算是“有特点”吧。我一直还都在路上,自己也在慢慢慢慢在琢磨。另外,老是有人说“葛优接班人”“下一个周星驰”什么的,其实你也成为不了任何人的接班人,你只能成为将来的你自己。因为每个人身上的特点、特质、表达……都不一样。其实我也没想那么多,就低头努力做就行了。做得到,是你的能力与机遇使然;做不到,你若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也挺好。

  《草地周刊》:现在网上都称您为“卅亿帝”,您觉得您的票房号召力的来源是什么?

  黄渤:我真觉得我不算是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这不是谦虚。你看之前葛优老师的片子,票房都不错。但那也是他一点一点在观众心目中积累起来的口碑。最近可能是我演了一些戏,票房成绩还可以,但这里要基于几点:一方面是我们前期准备工作的铺垫,但也要看到电影市场的发展与扩大,整个银幕数量和观众人数都在增加,这保证了一定的观影人群基数。

  现在的市场环境,其实跟我的想法也有些矛盾:现在大家对你有所期待,你不想让大家失望,你就得努力去拍片。但是另外一点,我又特别想去尝试不同的东西。但是你去尝试了,你就有失败的可能性,就有风险存在。

  对我来说,现在票房并不是我自己主要考虑的方向。所幸的是,那些用“唯票房论”来看待我的人倒也不是很多,这让我的压力也小了很多。这个市场的成长空间对我来讲,其实还是有我尝试的余地在,我可以去做不同的尝试。

  关于“小人物”:社会结构决定受众偏好

  《草地周刊》:观众非常喜爱您塑造的众多“小人物”的形象,您也说过自己就是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很熟悉“小人物”。但我看到您塑造的“小偷”“农民”“装修工人”等小人物,和您之前跑场子唱歌、教人跳舞时候接触的小人物好像不是一类人吧?

  黄渤:小人物没有100%的重合,但类似的人物在你生活中其实也不少见。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色人等。人们习惯于把职业划成一个人的第一属性:他是个工人?农民?无业人员?小偷?……等等。但其实哪怕是同样一个小偷,他也有各种性格的可能:他是外向的?是内向的?他从小是压抑的还是为所欲为的?从这个角度一看,你周围碰到的类似的小人物就很多了。当你把各种人的特质、元素集结到一个人物身上的时候,这个人物往往就很好了。

  我们研究一个人物的时候,会去把这些人物做一个延伸:不仅仅关注这个人物本身,你会做好多戏外的东西——他的父母,他的家庭环境,他的童年,他的恋爱经历……这些都可能对他人物性格造成影响,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支撑性的东西。你把这些东西做丰满了,一个人物自然就立住了。

  《草地周刊》:还要提到葛老师,您和葛优老师都因为擅长演“小人物”而深受观众喜爱,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您觉得这种情况是在世界影坛范围内的普遍规律吗?

  黄渤:我觉得这还是跟我们的社会结构有关系。现在咱们把一段路两头封上,哪怕是长安街这样的路,你在街上数:有多少是上层人物?又有多少是小人物?可能90%都是小人物!所以说在中国其实“小人物”是一个大的群体,塑造“小人物”会有一个广大的群众基础。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受众的偏好。

  相对来说,西方,比如农村人物就是小群体,他们几乎都城市化了。在西方的影视作品里,表现农村故事的就会很少。但在我们这边,抛开这个群体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的影视内容也是在变化的。比如你看像《二子开店》那样年代的电影里,都没有所谓“中产”“白领”那样阶层的概念和题材,现在这些都出现在我们的电影里了,因为社会上出现这样的阶层了。而这样的人物,在文化上具有一些主导性,他们相对比较先进、有话语权,文化层面比较高,传播的速度也很快。当这个阶层将来成为社会上的主体的时候,自然会改变电影题材的现状。

  关于“尝试”:“最起码你要知道你自己身体里还有哪些能量在”

  《草地周刊》:您刚才所说的“尝试不同的东西”具体指什么呢?

  黄渤:就是……我还不想现在就把自己“盖棺定论”吧,还想尝试身体里的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说去年,我也是做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包括音乐的、微电影、主持的、话剧的工作等等。如果不做那些尝试,也许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草地周刊》:所以您这是想要往多元化艺人的方向发展?

  黄渤:也并不一定是要往哪儿发展,但最起码你要知道你自己身体里还有哪些能量在。如果你只是缩在那个很保险的“壳”里头——哎呀这个风险太大了,哎呀那个可能票房不好……那你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包括我演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也是,其实风险很大,首先戏量没那么大,没有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另外演的又是周星驰之前已经塑造得很扎实的一个角色,而且还是在他的风格的电影里,对演员来说,风险真的是比较大的。80%会挨骂的!但也就是因为这些风险,他会迫使你去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思考、探索和尝试,另外一种可能性才会出现。

  《草地周刊》:除了《西游·降魔篇》,我们也看到了近期您在其他一些作品中突破以往风格的一些尝试。但是当您这种尝试的意愿与投资方、制片方等的意愿发生冲突的时候,您如何处理?

  黄渤:这个,你怨不了别人,也靠不了别人。大家只能通过你以前的某些成绩、能力来决定自己的判断。别人来找你演一个角色,都希望自己的投资项目是保险的、靠谱的。如果你没给别人展示你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那大家只能找你演同一类的角色。

  当然,现在我倒不觉得“改变”就一定“多厉害”,是多么牛的事儿。你能把一件事儿做好,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卓别林演喜剧演一辈子,人家改了么?没改。人家做到了极致,人家是大师!金·凯利,你也记住他了;周星驰,你也记住他了……回头想想,你好像第一时间反映出来的都是他们那些经典的形象。就是你做没做好的问题,而不在于你有没有改变。这种改变,只是在于你自己个人的一些想法,你自己对自己的一些判断以及发展方向的认定。如果你想改变,好,那么你就慢慢地通过你现有的作品把你其他的一些元素传递出去,大家自然也会慢慢开始接受另外一个你。这个“戳”是你自己给自己盖的,你想把它模糊化,你就得在上面多盖点儿别的“戳”。原来的“戳”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关于压力:“社会大学”毕业早

  《草地周刊》:您当年唱歌时自称“体力派”歌手,现在看您做影视工作,强度依然够得上“体力派”。您现在的境遇已经和刚刚出道时候不同了,您觉得您还有必要这么拼么?

  黄渤:我是“勤能补拙”吧,因为我觉得我在自然条件方面没那么出众,所以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勤劳。

  另外,人可能都会有一些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自于年龄的不断增加,也来自于你有很多想法都还没得到实施,你就会特别希望去把它尝试和实施出来。另外,这也是我的性格决定的吧。当然这也是有利有弊的,我后边也应该调整一下节奏,我应该缓一下。

  调整这个节奏,不仅仅是考虑到观众会有审美疲劳,另外,你自己的敏锐度也会下降。所以去年时候我去尝试那些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让自己的兴趣点也转移一下的目的在里面。让观众的观看角度也改变一下。包括今年也是,我现在这种节奏其实很难让人不疲乏。尤其是重复的高强度的工作,所以说调整节奏是个好事,让自己“闷一段儿时间”再去做。包括这次回来排《活着》,也是让自己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一些东西。

  《草地周刊》:您现在承受的压力肯定与刚出道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我们看您无论在戏里还是戏外都显得很活跃。好像很多演员特别是喜剧演员——比如周星驰——在戏外就显得很沉闷。您是怎么排解这些压力,保持自己的活力的?

  黄渤:嗯,好像是有好多演喜剧的演员,确实一下来就特别沉默了。我想我也是性格使然吧,比较活泼一点。但是我觉得人家那样也挺好的,人家可以把力量集中使用。

  现在压力肯定是大,但是回想一下,我有时候觉得以前在社会上打拼的时候,那时候的压力可能也不小。当然那时候的压力和现在的压力也不一样:那时候我带人到处找演出,演出完了结不到账……也有各种问题。包括那时候我什么样的人可能都得打交道,有时候心里害怕也得硬着头皮上。我算是相对来说“社会大学”毕业的比较早,人家都是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我是进大学之前已经把“社会大学”几乎念完了。(记者王学良 特约撰稿刘京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