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促和谐——吉林省双拥工作纪实--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军民融合促和谐——吉林省双拥工作纪实

2013年08月01日08:42    来源:中国政府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军民融合促和谐——吉林省双拥工作纪实

  在吉林,基层连队每个班都有电脑,是全军电脑普及率最高的驻军省份;

  在吉林,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每个人都享受地方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

  在吉林,双拥先进典型层出不穷,长春锦程街道,作为全国爱国拥军典型被广泛宣传推广……

  在吉林,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入推进。6月,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全国双拥办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来我省调研时说:“吉林省始终注重对双拥工作特点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双拥意识融入血脉

  我省自2008年起在全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继开通了“双拥之声”、“双拥促和谐、携手谋发展”、“东方前哨”等专栏,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框架,使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实现了经常化。近几年,各地先后组织开展了“共和国功臣看吉林”、“优秀边防官兵喜看长春新变化”等活动,举办了“吉林国防突出贡献奖”、“边关十大功勋卫士”、“感动雪域边关十佳兵妈妈”评选颁奖活动,在广大军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省委连续5年召开常委议军会议,专题研究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问题。省委书记王儒林和省长巴音朝鲁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对双拥工作作出部署。近几年,省委常委议军会议共议定涉军重大项目20余项,落实和减免资金5亿多元。

  2011年,结合纪念抗战胜利66周年暨“九一八”事变80周年,在杨靖宇烈士陵园举办了全省公祭大会;今年,又在瀚章烈士陵园举办了陈瀚章烈士身首合葬暨公祭仪式,不断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高潮。

  200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资金1.6亿元,杨靖宇烈士陵园等6个纪念场馆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全省全面启动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 省财政预算投入5100万元用于零散烈士墓迁移改造,预计今年底将全部完成烈士墓迁移改造工作,使国家要求三年完成的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今年,我省又选定了“吉林省武装斗争历史陈列馆”、“红九连”荣誉室、“航空馆”、“董存瑞纪念馆”等20个馆室,定期向社会开放,为广大军民提供良好的国防教育场所。

  让军人无后顾之忧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紧盯部队官兵“后路”、“后院”、“后代”等现实问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采取“带编分配与占用空编”相结合的办法安置军转干部,近两年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比例达96%以上,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随军未就业配偶生活补贴政策,全省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4000余名随军家属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为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实行了城乡统一的退役士兵经济补助和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政策,在政策导向上促进了征兵工作顺利开展。仅此一项省财政2013年投入资金达2亿元。建立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有效结合,每年培训退役士兵6000人左右。

  全省教育拥军扎实推进,各地普遍实施了军人子女入学加分、优先择校和减免费用等优惠政策,确保军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如愿入学。

  我省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对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30%的优待金,并将在乡老兵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在乡老兵住房条件全面改善,目前全部实现“砖瓦化”。

  2006年起,全省将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和优抚医疗补助等优待政策;2012年起又全面实行了“一站式”结算优惠服务,在乡老兵和1至6级残疾军人住院费用报销基本达到100%。同时,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

  “双向拥”局面形成

  我省双拥工作始终以创新为动力,全省各地创造并开展的“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民企拥军”等特色拥军载体,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动内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又建立完善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部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管共育官兵”等创新机制,创造实践了军地“双支”(军队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老工业基地振兴作贡献;地方积极支持军队军事斗争准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保障)、“三联”(联合预防、联合治理、联合建设)、“军民同心筑堡垒”、“军警民共建基层组织”等一系列特色载体。

  驻吉部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驻吉林爱吉林建吉林,为吉林人民做了大量暖民心、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实事。

  近年来,驻吉部队广泛开展“感恩吉林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教育实践活动,使原来局部、分散的爱民行为转变为有组织、有规模、有声势的系列活动,在吉林大地持续掀起拥政爱民的新高潮。

  仅去年以来,广大官兵就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平南河清淤、通化饮水工程铺设、白城爱民路修建、“瀚海绿洲”生态建设、白城国家粮库自动测温系统改造、重大疫情预报预防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水源地生态保护、“三荒”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年投入兵力近10万人次,植树造林50万余亩,退耕还林还草10万余亩。在援建新农村建设中,200多个团以上单位与288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使43个村屯进入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行列,部分村屯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样板村。

  在“三帮扶”活动中,开展了“千名将校军官牵手资助千名贫困学生”活动,对2120名寒门学子结对资助,捐赠助学金185万元。同时,还重点帮建了135所偏远农村学校、69所敬老院、44个乡村医疗站,共投入帮建资金600万元,捐赠图书4万册、仪器设备700余件。特别是2010年我省突然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驻吉3.5万名人民子弟兵、24450名民兵预备役人员连续奋战10昼夜,为夺取抗洪抢险救灾斗争伟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于明坤 记者 孙春艳)

(来源:中国政府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