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在今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题为《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变革》的文章。文章认为,改革开放35年来的社会巨变,主要是由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两个大的转变推动,与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社会结构转型更加长期深刻也更加艰难。
文章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最大特点是不平衡,城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处理得好,会成为推动未来2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泡沫经济,引发社会问题。” 李培林表示。
他同时指出,利益格局的变动倒逼社会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阶层结构的变动形成了具有不同诉求的利益主体,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使财富积累速度加快,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差距扩大,一些干部脱离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这些都使利益格局复杂化,形成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倒逼压力。
李培林认为,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弄清楚哪些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分担,哪些需要三者共同承担。“有些社会事务,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是市场不管或管了也会扭曲公益方向的,就需要更多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除了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也还要强调政府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社会责任。”
文章建议,从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五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李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