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国家审计署网站28日挂出的一条短消息,瞬间传遍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经引发中央高度警觉。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将是此次审计的重点,同时乡村一级政府债务情况也有望纳入审计。(7月29日《经济参考报》)
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10日后,国务院就作出了全面摸底地方债务的部署,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过度负债的高度警觉。6月份,审计署发布了36个地区的地方债审计结果,其中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换言之,在经济学意义上,这些资不抵债的地方政府事实上已经破产了。
全国地方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这还是一个谜。国际金融机构发布报告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负债可能高达30多万亿元。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则认为,根据国债、外债等数据测算,各级政府的负债应该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那么,中国究竟有多少地方政府性债务?这个恐怕连地方政府自己都说不清。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既是对未来财政收入的透支,也是对法律的提前透支。
事实上,现在某些地方负债累累,正是官员一味借钱追求政绩的结果。要让地方债风险不失控,关键就在于要建立债务问责机制,从官员政绩考核上做文章,对不负责任的过度负债,要实行倒查追究的终身责任制。具体来说,某个官员借的钱,他必须负责到底,不能为了出政绩疯狂借钱,却把高筑的债台留给继任者和纳税人。归根到底,政府负债还是要纳税人来还;就算是卖地,高额出让金“绑架”了高房价,最后也还是社会公众集体埋单。
所以,此番大规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摸底,既要了解地方政府负债的规模和风险,更要严查违法违规的政府负债,严肃问责。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