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京登上贵州梵净山,吐纳清新的森林空气,看星光满天,已经是一个意外之喜,因此也就不奢求更多。当地的朋友们讲,梵净山最大的灵性和魅力,是不时出现的佛光,很多人到此爬山只为佛光,却失望而归,据说只有“大人”和有福之人,才能一睹芳容。我不以为有此身份和幸运,所以只求登山赏景,一口气攀到新金顶这一高耸陡峭的石山上,倒是略有些犹豫了。
随行的朋友讲,时间有限,赶紧下山,去看看另一山峦上的蘑菇石,那也是一处好景致。看看周围的游人,或上或下,多数行色匆匆,只在金顶上照个像、拜个佛,稍稍做个停留。
我犹豫了几分钟,因为周围云雾缈绕,很有一种仙气和神秘,心里开始存了一份小小期望。于是脚步不再像以往快速,目光也不再游移,而是慢下来,停下来,只盯着看那白茫茫的云海。
突然周围一片欢腾,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说看到佛光了,我赶紧转头,可并没有看到,她转瞬即逝了。
我有些怅然,佛光出现已是不易,我却错身而过,看来是有缘无份。又有些犹豫,想是不是该下山了,或是再等等,也许这种幸运还会眷顾于我。
犹豫之间,斜下方的云海里真的呈现出彩虹似的大半个光环,由淡到浓,由远及近,由一层演化为两层,中间出现了另一个圈,圈中有个似乎打坐的人影,宛如一座弥勒佛。她是这样清晰,以至那一刻,我想是否是幻觉。但马上判定不是的,因为我身边,是朋友们又一次长时间的欢呼。
这次佛光的停留有十几秒,金顶这一侧的朋友们都看到了,那云海中的灵动和美丽,不知给大家带来多少欣喜,还有对未来的信心与期许。
那一刻的犹豫,实现了我与佛光的近距离邂逅,完成了我的一个重要的许愿。我不能不感谢那几分钟的犹豫。
“犹豫”本来不是一个好词。古书对猴类动物“犹”的记载颇生动,此“犹”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树枝或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复,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回树上,如此反复多次。“豫”是大象,它伸长鼻子尝试取物,笨笨的,慢腾腾的。“犹”和“豫”合在一起,肯定是讲这个人没有主见,优柔寡断,成不了什么大事。
可是,“犹豫”真是这样没用甚至有害嘛?在看到佛光的那一瞬间,我倒是觉得犹豫是有用的甚至是蛮可爱的。
在梵净山半山腰的一个告示牌上,看到这样的警语:“在森林里我们并不强壮”,“我们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看到这些,我想原本准备征服自然、乱扔垃圾和抓鸟捡石的游人,都会有些犹豫,起码觉得按原来的想法去做,会有些不妥和不安。
铜仁的父母官告诉我,他的做官感言是六个字:“知进、知退、知止”。“进”,当然是拉项目、办实事、抬GDP、创政绩,这对中国的地方官讲是共识,有难度但可以做到。但做到“退”和“止”就不容易了,比如为了梵净山的生态保护,要停止开发一些原本会很赚钱的项目,有的地方要退耕还林,GDP的增速要有所退步。即使生态环境做得好,而其他政绩不显著,或者上头和老百姓不满意,仕途很可能就此止步。
官员的在这个时候,肯定会犹豫的。铜仁的朋友讲,面对贵州其他地区的你追我赶,施政者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如何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如何让当地的经济增长率不落后别人太多,而这种现实的需求与长线的环保总会有矛盾,有时矛盾还很尖锐。
这种犹豫和矛盾,何尝不是一种良心,一种责任心。这也是一种在大的社会环境之下的诚实,微小却宝贵。
前些天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有位外国政要讲了一句话:“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从祖辈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还是我们向子孙后代借贷来的。”这句话很深刻,让在场人的听众无不动容。
我们看到太多的开发、拆迁和破坏,忍受着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我们不时行走在一个个用钱堆出来的、高度商业化的“自然村落”或“人工古迹”中,不知是今是古,是真是假。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能干的官员,不顾非议和民意,勇于拍板,敢于拍板,把环境搞坏了但把名声搞大了,仕途拓宽了,于是拍拍屁股升迁了。
我不知道,这些官员在做这些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决策时,是否了解前人和今人的教训,是否懂得错误决策的严重后果。也许是利益的驱动,也许是一定要做事、做成事的豪情壮志,还有那一份年轻人的冲动,让他毫不犹豫,力排众议,一往无前。
好在,梵净山下的决策者,面对梵天净土,面对这一份以奇、柔、幽著称的绿水青山,有了很多的犹豫。他们讨论过、争论过,最后不得不放弃一些增加税收又能扩大就业的项目,仅仅因为它有污染的嫌疑。他们对紫玉石这一中国唯一的工艺石料实行保护性开发,没有出现有的地方暴利诱导下的滥采。他们努力地帮助当地百姓致富,也在提醒自己和和鼓励百姓保护生态,这是一种不好把握的平衡,具体到每一个事情上,他们都会有犹豫。
在梵净山上看到佛光的幸运者,无所谓急性子和慢性子,往往正是犹豫中的游子。
每一天,每个人都有犹豫不决的事,因为亲情、责任、法律,等等,这种犹豫使人有血有肉,也映衬出这个世界的情和义。佛陀何尝没有犹豫,他出家有犹豫,悟道时有犹豫,授徒时也有犹豫,涅磐时估计也有犹豫,犹豫丝毫无损佛的光辉,反而让佛更贴近人间。今天,普通人面对不当的诱惑,犹豫不决当然比不上抽刀断水的决然,但总比随波逐流、做坏事脸不红心不跳要好得多。
掌握着生态环境命运的官员,无论官位或事情大小,一定得增加一份犹豫,评估再评估,慎重再慎重,咨询再咨询。还是应该慢一点,再慢一点,看看如何做才是真正对国家民族好,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子孙后代。也许这一任下不了这个决心,做不了这个决策,这不是坏事,老百姓最多说你是个少有作为的官,但他们一定会讲,你是一个有良心的官,一个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官,一个心中装着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官。这样的考语,难道还不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