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期,几宗暴力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个人在公共场所的极端行为,不但伤害自身也威胁公共安全,然而网上竟然有同情施暴人的言论出现,令人错愕。以自残为代价的极端犯罪有不少都连着令人唏嘘的个人不幸故事,我们坚决支持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呼吁政府加快这方面的改革,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提供畅通的渠道。但对于社会治理的现实短处,我们同样坚决反对以暴力方式进行揭露和报复。在社会快速转型和矛盾多发的今天,对社会弱势者的极端犯罪行为我们急需达成道德共识。
回到这几起暴力事件中,同情的声音绝不应盖过道德谴责和法律惩处,如果“同情”被个别人理解成对“暴力反抗”的鼓励和支持,那包括同情者在内的整个社会,也许都将置身于危险之中,你、我、他、他们都不会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目击者在现场拍摄的冀中星照片。
————————————————————————
广西东兴男子持刀闯计生局行凶致2死4伤
7月23日上午8点30分左右,广西东兴市一农村男子持砍刀到当地计生局,砍死2名计生干部,另砍伤3名计生干部,还砍伤一名律师。当地警方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处置,9点30分左右制服并抓获嫌疑人。[详细]
网上舆论的同情和变相鼓励
搞报复杀人的精神压力很可能会减小
我们确信这样的舆论状态是不健康的,需要有力量促其改变。现在的争论是改变这样的舆论倾向可以单独完成,还是它必须以政府改革舆论认为有错的工作机制为前提。
这样的争论在眼下无异于抬杠。舆论的不健康不可能单独是舆论的问题,或者单独是政府工作缺陷造成的。它反映的是转型期内社会深刻的内在不适应。消除所有原因再来改变舆论的危险倾向等于是放弃作为,它意味着我们将放任自己做公共舆论可以欣赏报复杀人的奇怪社会。
由于网上舆论的同情和变相鼓励,一些人今后搞报复杀人的精神压力很可能会减小,以往的道德和法律双重压力对一些极端者将只剩下法律压力。甚至个别没想那样做的人也会受到刺激和客观怂恿,有轻微精神疾病的人尤其可能受到影响。[详细]
任何理由都不是戕害无辜的理由
社会应该呵护弱势群体,应该维护公平正义,但这一切绝对不是同情杀人凶手,庇护恶人。而任何一个理由,都不应该成为戕害无辜的理由。
案件发生后,公安部连夜部署各地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密社会治安防控。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做的。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越是面对这样的极端事件,越是应该表现出鲜明的价值立场,大家也越是应该明白,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该痛恨什么,呵护什么。“惩恶扬善”人人有责,这样的社会才有希望。[详细]
传统媒体应当承担起带头谴责滥杀无辜的舆论责任
互联网意见领袖也应分担这一责任
政府部门应坚决使用各种调控杠杆,督促这些责任的履行
对于公开支持报复性滥杀无辜的言论,国家应以立法予以禁止。这样的言论如果得以在互联网上合法畅行,将对社会造成持久、深刻的伤害,将严重威胁中国的未来。
在反对滥杀无辜的问题上统一社会舆论,这决非言论自由或者不自由的问题,它是全人类真正的普世价值,也是走遍全球立国和立社会低得不能再低的底线。如果在这里失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将被冲开一个大缺口,我们无法设想将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纷至沓来。
有人说社会治理出现一段乱局无可避免,只有当城市里的各种“街头自由化”达到一定程度,报复性滥杀无辜从低概率事件发展到让普通人感到不安全时,舆论才可能掉转头来反弹。就像当年人们开始时喜欢政治运动,直到后来吃了大亏才厌倦、反对它们一样。
但中国作为历史经验悠久的社会,不应当重走这样的弯路。我们应当在看到悲剧的苗头时,就开始坚决的调整。[详细]
对极端行为的同情值得深思
与公众应该理性、冷静对待爆炸案同样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当对冀中星犯罪的动机予以调查,并尽快公之于众。而目前看来,在爆炸案之后,冀中星工作过的东莞和户籍所在地菏泽,两者的说法,有不少冲突之处。对于这桩陈年旧案,无论是确有冤情还是无理取闹,都需要权威部门的权威调查拿出权威结论,来平复爆炸在公众心中产生的余震。
从这个角度来看,修补社会裂隙,消弭社会矛盾,关键还在于政府部门对法制社会的努力构建,对于社会公平的不懈追求,让公众真正树立起法律信仰。当然,抵达这一目标也绝非朝夕之功,需要百姓的一路理解和支持。
再回到爆炸事件而言,当涉及到社会安全的问题时,同情的声音绝不应盖过道德谴责和法律惩处,如果“同情”被个别人理解成对“暴力反抗”的鼓励和支持,那包括同情者在内的整个社会,也许都将置身于危险之中。[详细]
莫用同情客观上鼓励反社会犯罪
同情冀中星的个人不幸和同情他所实施的T3爆炸案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两者决不可在拥挤而脆弱的现代都市文明里被混淆。我们坚决支持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呼吁政府加快这方面的改革,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提供畅通的渠道。但对于社会治理的现实短处,我们同样坚决反对以暴力方式进行揭露和报复。在社会快速转型和矛盾多发的今天,对社会弱势者的极端犯罪行为我们急需达成道德共识。
我们需要清楚,中国的改革再快,一些有可能导致个人极端情绪的问题也不可能消除干净。在全世界,我们事实上也找不到那样的“净土”。如果我们同情、鼓励弱势的不幸者做所谓“暴力反抗”,中国尚不牢固的法治基础就会再向混沌倒退,社会将永无安宁。
中国毕竟是当今世界民生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中国互联网上的戾气也是世界上最重的之一。这两者显然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或许很困难,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突出现象的存在,不应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尤其不应认为这一矛盾的不断激化是社会民主之幸。
中国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开放,也在越来越连接成一个整体。个人威胁公共安全的能量将随之上升,只有社会反对这种威胁的态度变得更严厉,才能形成平衡。如果社会的态度长时间分裂下去,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公众需要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在维护社会安全的问题上,我们根本没有放任争论、对暴力犯罪也施以理解和宽容的本钱。[详细]
编后:社会转型带来众多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继续深化各方面改革,尤其是对“弱势群体”政府更应该拿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诚意,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在反对滥杀无辜的问题上,媒体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能给那些“同情”言论一丝的传播空间,因为这决非言论自由或者不自由的问题,它是全人类真正的普世价值,也是走遍全球立国和立社会低得不能再低的底线。
(来源:新华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