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无视红绿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抢道“赛跑”、狭小马路上划出的停车泊位挤占了非机动车道、司机乱停乱放把马路当自家停车场……职能部门为此头疼,城市形象因此蒙羞。
每当公众质疑城市道路管理乱象时,“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常常成为职能部门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的确,“市民素质”对交通乱象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甚至产生发散效应。不过,在笔者看来,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各种乱象的真正诱因是公共利益失衡,导致出现“路权之争”。
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是,城市的道路就那么宽,不可能无限拓宽。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汽车规模裂变式增长,公共交通捉襟见肘。如何调和、破解公共资源的有限与公众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事关社会和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相关职能部门在道路建设、道路管理方面充分考虑到公共利益的公共性,使道路资源分配更科学合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的“路权”,不侵占、损害公共利益,“各行其道”或许就不再那么难了。(廖晓生)
(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