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8日,随着中国气象局首先向社会公布2012年部门决算和预算,新一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共有80余家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预算和决算。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59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0.67亿元,减少2.81亿元;公务接待费14.13亿元,减少0.78亿元。2012年,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有什么特点,花了多少钱、花在了哪里、怎样花的?哪些部门出国多、哪些部门公车多、哪些部门花钱多?针对网民关切的热点问题,人民网采访了有关专家,深度解读中央部门“三公经费”。
公布及时、详细 折射中央执政理念之变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央部门在规范公开格式、集中公开时间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公开内容,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开日益规范化、制度化”。从18日开始,两天之内已有80余家中央部门公布了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和决算,中央部门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的同时,对决算总额及分项数额较年初预算增减变动原因,以及相关的因公出国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和公务接待等情况进行了说明,便于公众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央部门的具体支出和变动情况。
是什么原因促使今年“三公经费”公布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中央大的战略方针在起作用,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简政放权、公开透明,这些措施使得各个单位的工作作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一届中央政府雷厉风行、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发挥了重大作用,整个政府的作风在变”。
17点之后扎堆公布 政府对民众有“提防”心理
记者发现,80余个已公开中央单位中,有50多家是在18日17点之后发布“三公经费”决算的。针对这种下班后“扎堆”公布“三公经费”的现象,记者采访了竹立家教授,他认为:“选择这个时候公开肯定有策略上的考虑,五点多之后大家都下班了,没人看了,一起公布大家看都看不过来了,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遮掩过去,这样做说明政府对老百姓有一种提防心理。”
专家认为,“三公经费”公开的最终目的,是让普通百姓参与到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府资金使用的监督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不要“扎堆”,不要“提防”民众,详尽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政府信息,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前提。
“少花钱”并不一定是好事 预算太随意
从公布的数据看,绝大多数部门决算较预算有所减少,有的部门的预算结余甚至超七成 。例如:邮电总局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564.38万元,支出决算为2574.69万元,结余6989.69万元,只完成完成预算的26.9%。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认为,“三公经费”公开不仅是推进预决算公开的突破口,也是加快整个政府信息公开的突破口。在当前强调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支出,释放出向建立廉洁政府迈进的积极信号。
不过,长期关注预决算报告、被称为“中国预算第一人”的吴君亮认为,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项,预算和决算差别不应该太大,否则就说明预算制定得不够科学,花钱随意性太大,这样的预算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公开要更细 花钱看效果
一直以来,“三公经费”到底怎么花的,是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央各部门自2011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以来,“账本”越来越细化。例如,国家发改委对“花超”的费用做出了解释,详细列举了这部分钱花在何处。但是,此次公布的“三公经费”还存在一些部门公开程度不足,出国的目的、效果没有体现,公务接待费用比较模糊等不足。竹立家认为:“花钱要看效果,现在很多‘三公经费’成了单位领导的唐僧肉。”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建议,“三公经费”管理需要有合理、细化的标准。第一是数量标准,即明确资产和人员配置数量;第二是服务标准,明确会议、租赁、维修、接待等服务的经费;第三是时间标准,将代表团出国的天数、公车使用的时间等需要纳入管理。
公开不是目的 约束权力是关键
“三公经费改革有很多年了,从2006年开始,实行公开透明,但是事实上,公款吃喝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公车使用方面,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竹立家认为,公开透明不是目的,是手段,人大要对“三公经费”审查,公共舆论要监督,没人审计、没人质询,公开没有多大意义。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三公消费”?他建议,第一要约束一把手的权力。现在各部位一把手权力过大,挤占“三公经费”,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理由非常充分,群众有没有发言权,约束公共权力首先要约束一把手的权力;第二,公共财政预算要公开透明,包括各个单位,一年预算多少,哪些方面,不能像现在这么笼统,必须要细化,进一步细化;三是监督,人大要对“三公经费”审查,公共舆论要监督。(李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