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入"陌生人社会" "顺风车"如何顺风--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当我们进入"陌生人社会" "顺风车"如何顺风

2013年07月17日09:00    来源:浙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大街上打车,遍寻不着,一辆私家车停下来,让你免费搭乘,你敢坐吗?

  这两天,永康街头的“免费顺风车”颇为惹眼。为方便路人拦车搭乘,600多名“永康侬顺风俱乐部”成员的私家车改头换面,升级为统一装置的“免费顺风车”顶灯标识。这个爱心组织已运行近两年,不少着急等车的人由此吃到“馅饼”,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的误解、不信任,让热心车主“挺受伤”。

  见惯了乘车难、打的贵和坑人宰客的黑心车主,急人所急且不收费的永康“免费顺风车”,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而实际上,这样的“顺风车”早在北京、广州、厦门、郑州等多个城市出现过。

  私家车空载,显然是一种浪费。在节约资源成为国家战略、环保成为国人共识、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免费顺风车”具有节能、环保、缓解交通压力、传递爱心等“一举多得”之功效,无疑是城市出行的好选择。

  但是,“免费顺风车”并非一路顺风。“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个车队,经常把我们当成骗子。”发起人胡献说,不少人宁愿自掏腰包坐“黑车”,也不敢乘坐“免费顺风车”,让他们感到很委屈。

  除了一些人的不信任,“免费顺风车”的车主还要有“做好事却要承担风险”的准备——因为一旦发生交通意外,搭乘人有了损伤,私家车主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如何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如何化解做好事过程中的风险,成为永康600多名爱心车主面临的难题。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市民的怀疑心态,他们当中可能确实有人吃过“黑车”的亏。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口大流动,使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的我们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由此减少。多地“顺风车”的实践表明,行善车主的爱心在得不到信任、理解和鼓励后,这种善行,将在一次次受挫中逐渐消弭。

  在陌生人社会,我们缺乏的可能不是爱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要让“免费顺风车”顺风顺水,笔者认为,除了建立社会信用外,政府部门可以帮助此类民间组织成立协会,让参与行善的车主们拥有坚实“后盾”,以便形成较为完善的进入、认证和保险制度,解除车主和乘客的后顾之忧;交警部门要严厉打击和惩治社会上的“黑车”,消除市民对“黑车”的畏惧感;此外,媒体也应加强宣传,让爱心群体增加知名度,以赢得更多人的认可。江晨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