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7月15日电(记者 王艳明 袁晔 张文静)在一个空间狭小的石窟内,周钢小心翼翼地用针筒把特制的泥浆注入一尊泥塑菩萨的手腕裂缝,他的每一个修复细节都被旁边的同事李亮用电脑记录了下来。
这两位文物保护人员正在对麦积山石窟127窟进行修复。“这尊塑像的裂缝如果不及时注浆加固的话,将有断裂的危险。”周钢说,自去年9月起,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这个石窟里进行保护修复。
“127窟是麦积山石窟西崖最大的三个石窟之一,洞窟内保存有近百平方米精美壁画,绝大部分为北魏原作,如此规模的北魏大型佛教经变画,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中是罕见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说,修复是细工慢活,要完成127窟所有壁画和塑像的保护修复,还得一年左右时间。
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因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在近百米高的山崖峭壁上,从十六国后秦(公元5世纪初)时开窟造像,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开凿和修缮不断,现存佛教窟龛190多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融合了古代印度、西域和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长期以来,中国对壁画塑像的保护一直没有间断,自从麦积山石窟成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备选遗产点后,这一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丝绸之路是联系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自汉代开通后,一直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将丝绸之路相关的遗产地整合在一起,作为跨国界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的思路已讨论了20多年。2006年8月,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中国和中亚5国文物部门在新疆召开协调会,正式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
今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已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目前确定了22处遗产点,其中新疆7处,甘肃5处,陕西6处,河南4处。
“由于甘肃所处的地理位置,甘肃段始终是丝绸之路最为便捷、最为稳定和不可替代的部分,保留了序列完整、内容丰富、多元文化色彩鲜明的文化遗产,成为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关键区段。”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说,甘肃目前的5处“申遗”备选点各具特色,其中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炳灵寺石窟保存有中国最早的石窟题记,锁阳城遗址是汉至明代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悬泉置遗址是丝绸之路迄今发现的唯一驿站,玉门关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通往中原的第一门户。
马玉萍说,为保护这些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从启动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至今,甘肃已实施了19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每处备选遗产点保护水平、管理能力和环境条件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改善,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15日,由新华通讯社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物报、敦煌研究院协办的“真爱敦煌”——关注世界遗产大型公益行动在麦积山石窟启程,通过采访报道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理念的传播。
“从文物本体保护到环境整治,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不影响麦积山石窟整体风貌,就连原来山下的部分办公场所都拆除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花平宁向记者介绍,麦积山石窟保护规划已公布实施,崖体加固、渗水处理和洞窟的病害调查已经完成,重点洞窟的壁画、塑像保护及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与日本筑波大学联合开展的环境调查也已经完成。
与此同时,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保护、研究和管理水平提升方面,工作也从未懈怠,敦煌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代表。
“涉及文物本体的崖体加固、栈道改造、风沙防护和安防工程今年1月已经建成并通过了专家验收,为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彩塑的保护,罩上了全面的保护网。”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是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利用工程,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目前投入已超过3亿元,最后一个子项目游客服务中心有望今年10月完工,届时莫高窟管理和开放将翻开新的一页。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