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返回舱落地,航天员出舱,面露微笑。自此,一段伟大光荣的任务告一段落,然而别急,这只是“辛苦”历程的开始。
这里说的辛苦,可不再是什么失重环境考验,而是“下凡”后必须面对的人间之事。做报告、做讲演,振奋国民精神,促进科技梦想,自是理所当然。
而支付账单、购买食物、油盐酱醋,处理琐事,周旋应酬,也是少不了的。在这一点上,中外航天员颇为相似,难怪俄罗斯宇航员德祖洛夫2007年从国际空间站“下凡”后打趣道:“一想起这些生活琐事就头疼,因此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返回地球。”
玩笑归玩笑,但太空人回地球后,确实普遍有点不适应。记得笔者采访法国首位女宇航员艾涅尔时,她表示自己回地球后,也适应了一段时间:恢复身体状态,做讲座,担任各类名誉头衔,出席各种活动,聚光灯下,原本是科研人员的她不停地调整自己。没办法,谁让她成了英雄。
从科研人员,到法国负责科研和新技术事务的部长级代表,到后来成为驻欧盟代表,艾涅尔越来越忙,加上回家要陪孩子玩,时常还要和俄罗斯的丈夫团聚,她说自己总在路上,比在太空时更像飞人。
当然也有不堪压力的,最著名的便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后,阿姆斯特朗在各地受到英雄般欢迎并巡回访问20多个国家。然而被人们当“神”一样供着的滋味并不好受,因此3年后他选择了去大学教书,更多时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成了“宅男”。
太空归来,还常有一番常人难有的感悟。“从空间站看地球,地球异常美丽,但我看到大气层就那么薄薄一层,经不起破坏,我们就这一个地球,应该好好保护。”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回到地球后,由衷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可以说,“下凡”的太空人,更多了一份对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太空人回地球后,有的毅然做起了公益事业,有的加入了环保宣传员行列,他们知道人类的脆弱,更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唤醒人类。
自从加加林进入太空以来,全世界已有数百名航天员遨游太空,中国人只是后来者。回到人间后,兴奋、自豪、憧憬、忙碌、忧虑……所有这些,中国航天员日后定会像前辈们一样,一一体尝。他们看似顶着光环,其实承受着各种责任、压力乃至忧虑。因此重做凡人后,无论他们选择做什么,希望人们在尊敬热爱之余,对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杨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