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钱荒”
银行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置资金期限匹配的风险管理原则于不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出现了问题。
近日,中国银行间突然出现流动性障碍,即“钱荒”。
但是,几乎所有的宏观数据,都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系统是不缺钱的。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末M2余额1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大大高于13%的增长目标。截至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65.76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所以从数据来看,银行和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是充足的。
因此,一些人指出,银行间的钱荒,实际上是钱放错了地方,因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是这种说法还比较肤浅,因为资金进入了实体领域的话,由于贷款的期限往往很长,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资金抽回来更不容易。进而,一些人指出钱荒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表外资产的期限错配。这种说法触及到了问题的中级的原因所在。由于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而期限往往都是一年以下的产品,而这些资金却被用于长期的项目,所以一旦资金紧张,那么如果新的理财产品发行不出去,就会出现理财产品的兑付问题。而要是项目后续资金不能跟上,最终导致项目延缓、下马或失败,资金的安全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由银行通过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等,甚至不惜搞资金错配,说明了存在很大的根子问题。
第一个是,这些年来银行在非实体经济领域赚了太多的钱,以至于忘记了资金期限必须匹配的这一个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世界上之所以有银行倒闭现象,就是因为银行把储户的钱贷了出去,而贷款往往受合同约定,是长期的,不是随时能够抽回的,但是因为储户挤兑,期限错配的问题便可能发生,以至于倒闭,所以银行便会有存贷比、准备金等指标的管理。发行理财产品比在信贷方面,资金的匹配问题更重要。
第二个问题就是,银行之所以敢违背资金的期限匹配管理原则,就在于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存在着二元经济现象,央企、国企、出口企业、房地产领域、重点工程领域等等过热,资金充裕;而普通的消费经济领域、民营企业领域过冷,资金饥渴。而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部分进入了过热领域的信托、地产等领域。同时,过冷的领域,则有可能以很高的成本,婉转通过地下银行等等渠道,拿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这样造成过冷领域的资金成本高昂,盈利困难。而银行则可以从理财产品中获得丰厚的利益。那么,许多年来,这种生态运行下去,就使得实体领域效益不佳,而银行利润多到“自己都不好意思”,风险管理自然置之脑后。所以,银行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置资金期限匹配的风险管理原则于不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出现了问题。
显然,未来经济的重点之一,当是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这需要解决包括放开金融尤其是银行领域的竞争、利率市场化等问题。而一旦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像最近这样的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的钱荒现象,自然就不存在。
□陈东海(上海 学者)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