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网络流行语:“屌丝”表达了一种社会心理--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学者谈网络流行语:“屌丝”表达了一种社会心理

2013年06月26日14:30    来源:新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当大多数非“屌丝”的人都自嘲为“屌丝”的时候,其背后隐含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结构问题:权力极化,底层基数庞大,而各阶层间的流通机制匮乏。

  网络流行语亦可简称为网络热词,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它仍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也可以称作是中国最突出的一种网络亚文化。通过社交网络发声,中国网民们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网络语言,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民间话语体系以及舆论场。“屌丝”、“给力”、“正能量”、“你幸福吗”等等,几乎每一个网络流行语,都表达了一种社会心理。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着急剧变化。以社会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也处在一次重新建构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门槛较低、限制较少的网络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场所,以表达社会转型期中强烈的不适应情绪,以及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内心追求。

  梳理这些年里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明显的“权利诉求”:追求平等,或对抗不平等。2010年,曾风靡全法国的选秀电视和英雄主义教育逐渐被互联网内外最常见的一个新词所取代,那就是——“平凡人(Vrais Gens)”。一种“我是平凡人我自豪”的精神取代了对精英阶层的认同和向往。

  与之类似,“屌丝”、“高富帅”、“矮矬穷”、“白富美”等中国互联网上使用相当频繁的流行语也是网络社会去权威化、去权力化潮流的鲜明体现。然而,社交网络中“屌丝”的走红、对“高富帅”的病态仰视与草根阶层占领网络舆论场却难以画上等号。以汇集网络民意最多的社交网络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网站用户中个人月收入在3001-5000元、5001-8000元的群体占比明显高于整体网民;与全国网民总体相比,农村用户低于全国水平。换言之,不少自嘲为“屌丝”、热衷于“比惨”的并非是真正的“屌丝”。

  但网民们通过一种群体自嘲的方式,在虚拟社区完成了一次次对自身社会身份诉求的集中表达。传统上,在一个社会中,个人的合法性身份是由社会的主流观点决定的,例如按照收入多少、受教育水平等来划分。但当这种被赋予的合法性身份与个人心理认知产生差距甚至矛盾的时候,个人就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当大多数非“屌丝”的人都自嘲为“屌丝”的时候,其背后隐含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结构问题:权力极化,底层基数庞大,而各阶层间的流通机制匮乏。人们习惯于“被代表”、“被发展”、“被幸福”,自身经历着充满无力感、缺乏尊严感的真实生活(包括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生活),与主流观点所赋予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自称“屌丝”成为很多人去社会阶层化诉求的表述方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在网络上的投影。

  流行语一方面能够反映目前中国社会结构下人们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人们抱团取暖的倾向。“屌丝”的流行即是一种体现,而“元芳,你怎么看?”和“你幸福吗?”这两个疑问式表达的流行语则反映了人们寻求归属的社会心理。其背后都带有网民大量的质疑,中国社会上有太多蹊跷的事情,以及人们内心并不强烈的幸福感使这两个疑问能够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通过一次次地问出“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人们在网络上走到一起,用质疑式的情绪宣泄,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对政府机构、官员的不信任和质疑心理的符号,同时也成为网民集体对获取平等话语权的期待和渴望的表达。

  网络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不少传统媒体的用户纷纷转向了网络。那么,如何使代表主流的舆论场在民间舆论场中既有影响力,又能够起到主流新闻媒体所具有的传递信息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呢?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理解网络的特征,重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表述方式上,只有坚持“母媒体”特征,结合时事热点,配合网络流行的人情味表达,才能在专业性基础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此外,网络流行语包含着网民较为娱乐化、粗俗化的表述,对这些流行语的直接运用是需要反思的。在争取影响力的同时,主流媒体应对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心理进行充分的理解剖析,进而合理采用网民熟悉的表达,拉近传统媒体与网民之间的距离。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