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常红)近期出版的上海会展研究院《2012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年度报告》,首次公布了我国场馆展能情况:我国拥有面积10万以上的超大场馆16个,面积5万以上的大型场馆29个,中型场馆77个,面积以2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型会展场馆居多,共有103个。中国场馆利用率不及会展业发达国家,除北京、上海、广州几个城市能达到40%上下,其他大多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都在20%左右。
报告在对全国225家会展场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室内展出面积10万、5万、2万和0.5万平方米为划分节点,将展馆区分为超大场馆、大型场馆、中型场馆和小型场馆几个层级,并从区域分布的角度出发,归纳了我国三大会展城市群、三条会展城市带和两个会展城市圈中会展场馆的实力分布与未来预测。
目前我国会展业已率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第三产业较发达的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当中快速崛起,逐步形成了以北、上、广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会展城市群。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内陆开放的迅速发展,分别以成都、重庆,大连、沈阳,武汉、郑州等城市为核心,初步形成了西部、东北、中部三条会展城市带。此外,以福州、厦门和海口、三亚为内核,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简称海西、海南)两个会展城市圈正在浮出水面。以上三大会展城市群、三条会展城市带和两个会展城市圈,构成了中国会展经济的大体框架。相信再假以时日,经功能尝试和竞合实践,将逐步形成平等互动、均衡协调、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中国会展经济大格局。
据统计,我国小型以上的会展场馆共有225家,室内展能面积747.75万平方米,馆均面积3.32万平方米,分布在除台湾以外的32个省市区。其中,超大场馆16个,大型场馆29个,中型场馆77个,小型场馆103个。就场馆数量和室内展览总面积而言,长三角地区以54个会展场馆、181.45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占据全国第一的地位,环渤海、珠三角、西部、中部、东北依次排列其后。就各大会展经济区的场馆规模而言,仍然是长三角排列第一,珠三角紧随其后,环渤海、西部、中部、东北、海西、海南依次排列。从2010年八大会展经济区新增会展场馆的数量来看,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长三角在一年内新增会展场馆11家,居于榜首,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很猛,新增会展场馆各10家。
报告发现,我国展览面积以2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型会展场馆居多,共有103个。单就场馆展能而言,我国会展场馆虽数量众多,总规模似乎已是会展大国,但称不上会展强国。因为我国许多会展场馆规模效益不足,且场馆利用率不及会展业发达国家。德国、美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其场馆利用率大多可以达到40%以上,而我国会展场馆的利用率除北京、上海、广州几个城市能达到40%上下,其他大多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都在20%左右,全国会展场馆的平均利用率不足25%。
报告对比了八大会展经济区会展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发现京、沪、穗等中国会展一线城市之间,市场竞合正拉开帷幕。作为场馆设施最发达、发展经营最成熟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各具特点,凭借其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地域优势,正在培育诸多品牌会展场馆。中国会展二线城市多表现出功能特征。它们往往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形成了城市特有的产业功能,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地,而且是商品的交换地,批发贸易发达,造成了会展业较为突出的功能特征。这类城市主要由制造业重镇、旅游城市等组成,尽管彼此间差异显著,但仍体现出共性特征,如青岛、宁波、大连、天津、义乌等会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