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疆博乐6月24日电(记者贾启龙)阿拉山口哨所,驻防于集公路、铁路、石油管线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哨所的国门执勤点,恰位于中哈两国边境零公里处。
执勤点不远处设有5块界标,分别屹立于中哈两国的边界、中哈国际铁路、公路交界处两侧。每天,11趟对开货列和数百台汽车,通过哨所官兵驻守的国门,进入两国对外贸易区。
距边境不足10公里,就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著名的边境口岸德鲁日巴镇。因为两国边境口岸距离极近,一年四季,车流不息,来此参观旅游、洽谈经贸的人络绎不绝。阿拉山口口岸,既是中哈两国繁荣边贸的见证,更是边境管控的重点。
“不到20米的距离,设了5块界碑。”哨所连长胡长财说,“作为国门卫士,执勤官兵必须24小时高度警惕来自边界上的任何风吹草动。”
在边贸口岸巡守极其辛劳。阿拉山口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达48摄氏度。每次执勤,官兵都要带上防晒霜、装满冰块的水壶以及藿香正气水。除此,还要戴上太阳镜,防止眼睛被腾起的热浪灼伤。即便如此,官兵还常常中暑。
天气太热,路面上的沥青晒化后,会粘在官兵的鞋底上。即使隔着厚厚的鞋底,仍能感受到灼烫。一趟训练下来,官兵身上的迷彩服反复湿透再被捂干,形成了一道道白印。
而冬季,这里却如冰窖一般寒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6摄氏度。哨兵站岗归来时,皮帽、眉毛上全是亮晶晶的冰凌,穿着厚棉裤,双腿仍会被冻得失去知觉。
阿拉山口,也是全国三大风口之一。这里,每年8级以上大风达160余天。在风中行走,就是身体前倾45度,也不会摔倒在地。每次起风时,巡逻官兵必须手拉手倒行。
尽管这里环境恶劣,可官兵壮守国门的决心坚如磐石。一次,凌晨4时,一名中年男子以为天寒地冻,守防的官兵可能躲在房内烤暖,便企图沿国际铁路悄悄抵边越境。不料,刚一接近国门,就被执勤哨兵给抓获。
这些年,阿拉山口哨所迎来了信息化边防的全新时代。如今,只要坐在集视频监视、光纤报警、北斗导航、红外报警、高压脉冲报警等多套边防执勤信息系统的监控室,就能全时空、全天候、立体式地对边境一线实现管控。
离阿拉山口哨所百米之外,有座“英雄山”。山头上,矗立着诸多英模塑像,阿拉山口哨所第一任哨长吴光胜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纪60年代初,吴光胜带着官兵,牵着3峰骆驼,在这里开始了守边生涯。
“不管守防条件怎么变,我们都要像先辈们那样坚守岗位,做国家和人民放心的国门卫士。”指导员周华介绍,“我们始终坚持用防区老一代英模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官兵忠实履行使命感和责任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