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廖翊)22日,正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云阳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新型文化景观遗产,哈尼梯田申遗极具意义,将促进它的保护。”离京参加本届世遗大会之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哈尼梯田:具备“突出普遍价值”
记者:您对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表现出很大的信心,理由何在?
童明康:从这些年世界遗产大会投票表决的结果来看,世界遗产申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申报项目是否具备了“突出普遍价值”。即所申报遗产在全球范围有突出普遍的历史文化价值,遗产本体得到真实而完整的保护,具有比较合理的法律保护和专业保护管理体系,体现了遗产价值与保护管理的最高水平。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成功利用高山森林的蓄水功能和有着肥厚泥土层的山体,创造的以“四素同构”为核心体系的山地水梯田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体系,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水源条件,生产、生活体系,以及哈尼民族的族源、文脉、历史、信仰、传统、社会合作机制等等,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备了中国南方、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山地水稻梯田景观所不可取代的特征和成就。
记者:如何看待红河哈尼梯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童明康:红河哈尼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可贵的是,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结构、内涵、组成要素和环境千百年来未被根本改变。传统耕作体系至今还很活跃,遗产地功能、实践、传统知识得到延续,传统仪式、信仰和风俗也得以沿用。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程度很高,为人类提供了一处几乎是极限生存条件下顺应自然,以非凡的创造力、毅力和乐观精神成就美好生活的典范。
“活态”遗产:需要长期不懈保护
记者:哈尼梯田申遗历程长达十四、五年,您如何看这个过程的努力和成效?
童明康:哈尼梯田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遗产区居住了哈尼族、彝族等7个民族,属于巨大的活态在用遗产,保护和利用平衡发展的挑战巨大。
在漫长的申遗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百姓为保护梯田付出了艰辛努力,尤其是当地百姓,用哈尼人的虔诚信仰和集体精神,维系了梯田的良好生态、壮美景观和丰饶产品,向世界展现了古老东方稻作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中间,当地政府出台了梯田文化景观、山林水系、村寨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与国家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研究,科学制订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村寨民居修缮导则,并在一些村寨搞了民居修缮样板房,以期逐步完善传统村寨民居外部风貌、改善内部条件,真正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另一方面,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民众根据保护和旅游的实际需要,结合房屋修缮改造考虑用作民宿或农家乐等,提高当地民众的收入,留住更多民众在哈尼梯田和传统村寨,努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生态环境保护、民众收入提高和旅游设施改善等多方面的共赢。
这些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为申遗和最后冲刺打下了坚实基础。
申报世遗:百姓支持至关重要
记者:据说,世界遗产委员会考察哈尼梯田时,当地老百姓表现出非常热情支持的态度。
童明康:是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现场考察每个申报项目时,都要与利益相关者座谈,都注意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和协调。
在哈尼梯田申遗中,对于如何改善百姓生活的关注始终贯穿全过程。比如,如何帮助当地百姓开发销售红米产品,培育推广梯田农副产品等等,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收入。政府还与旅游公司、农产品开发公司进行协商,完善了经营模式,并将收入的一定比例返还村寨居民。这使当地百姓看到了守护梯田的希望和前景,积极支持哈尼梯田申遗。
对遗产地82个传统村落的保护,政府与专业机构密切合作,鼓励村民用传统材料修缮蘑菇房,同时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提高采光率、清洁度和舒适度,满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82个村寨基本得到完整保护,成为“四素同构”的重要元素之一。
景观申遗:促进保护创造模式
记者:作为活态的文化景观,哈尼梯田申遗意义何在?
童明康: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对于我们来说属于新的遗产类型,尤其是1000多平方公里的在用梯田,82个梯田耕耘者居住的村寨,既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改善、发展。申报过程中,所有遗产区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缓冲区将成为国保的建设控制地带,纳入依法保护范畴,国家的支持力度也可加大。村寨民居修缮导则出台,将为今后政府引导、民众参与、国家支持、百姓出力保护村落遗产提供了一种探索模式。
今后,我们将努力做好梯田文化景观研究、保护、管理、监测和利用工作,时刻将保护融入遗产地数万百姓的生活中,争取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