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杨雨教授在《百家讲坛》
[人物简介]
杨雨,女,197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92年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直升该校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等数门外国语言。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刘凝)她是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她是中南大学著名的“美女教授”。近日,她在《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系列讲座集结成《魂兮归来》一书,讲述了作为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代表的屈原的一生。
杨雨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读别具风格:她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女人”的男人、第一个“懂自己”的诗人、第一个懂美爱美的文人、第一个“穿越”诗人......同时,她对“重读经典”、“重拾传统文化”等话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屈原是“穿越”的鼻祖
在屈原之前,中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诗经》。但是《诗经》中305篇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且作者多为无名氏。而屈原不但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还用这种文体创作了大量水平极高的作品。这样同一种文体的成规模表达,使屈原成为我国第一位文学专家。
了解屈原作品的人会发现,他的叙述常常在古代与当代之间来回转换,让人目不暇接,可称得上是“穿越”的鼻祖了。
是忠君爱国的伟人,还是卑躬屈膝的文学弄臣?
从古至今,像屈原一样有政治理想的文人不在少数,比如屈原、东方朔、王安石等等。他们为时代提供了进步的思想,为政治变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让后人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
但是,这些人的结局往往并不美好。就像屈原,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楚国国内和外部形势,清楚的认识到秦国当时的远交近攻战略对楚国的影响,他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但是有变法就会有牺牲。要动摇大批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屈原没有商鞅幸运,没有遇到秦孝公那样的君王。面对是左右摇摆的楚怀王,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近现代有人说屈原是“文学弄臣”,甚至有人说他与楚怀王是“同性恋”。我认为这绝对是一种误读,后世杜甫等人也常以“香草美”人来比拟政治,以“爱情”来比拟君臣关系,难道他们都是同性恋?也许屈原一心效忠的楚怀王只是把他当做文人来欣赏,但是出身贵族的屈原不愿只做一介文人,对国家本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无法放弃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屈原对国家和时代的良心,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重读经典,让历史照进现实
近几年掀起了重读经典的热潮,各种新颖的解说也层出不穷。在我看来,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各个时代都能够以各自的方式解读,可以新解,但是要尊重客观事实。我读屈原,总要将自己的知识融合进去,把自己放在跟屈原一体的位置去体会其中的深意,然后再用当代人的想法解读。这样才能读进去,再读出来。
历史不是过去,它总可以指导现实。当代世界其实也像是一个大的战国,虽然中国爱好和平,但还是有很多国家在争夺资源,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也愈加明显。所以我们不能一刻没有忧患意识。此外屈原那种强烈希望用有限的生命全情投入的做一件事的态度,也很具当代意义。
抛弃传统,我们还剩下什么?
提到屈原,不能不说端午节。虽然端午节并不发端于屈原,但是有了屈原,端午节的非遗就非中国莫属了。不仅仅是民俗问题,中国普遍有一个反传统的倾向。可如今全国各地的端午文化活动,还有几个愿意打出屈原的旗号呢?这几年反传统风气日渐,很多人错误的以为只有抛弃传统,才能赶上全球化步伐。其实纵观世界,哪个文化强国不是坚持了本国文化个性的?中国想要成为文化强国,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但是现在很多国人还意识不到这一点,这是文化研究者最为忧虑的地方。传统文化是立身之根本,端午节面临的尴尬是传统文化尴尬的折射。抛弃了传统,我们还剩下什么?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的文化符号,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反传统就是反自己!
迎合大众口味与表达自我之惑
电视制作与学术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术研究上,我更多关注文体的发展,而《百家讲坛》却需要以人物为切入点展开讲述。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以更加通达的眼光审视作品和人物,也给我的学术研究打开了了一扇新的大门。
学者埋首研究固然必要,但是不能不顾大众需求。其实我们迎合大众的只是形式,内容上我并没有放弃自己。古代诗词并不是阳春白雪,我在努力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在不灌输价值标准的同时让大家读懂我的观点。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