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世强养殖合作社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王泽)甘肃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严酷,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近年来,环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的思路发展畜牧业,走出了一条“草丰羊肥”的生态农业之路。
旧时环县素有“畜牧天下饶”的美名,天然草场达800多万亩,是甘肃东部的草畜养殖大县。抗战期间,环县的畜牧产品就曾大量支援战斗一线,为抗日斗争的物资保障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一段时间,由于长期人为地过度放牧,致使生态环境陷入“草场荒漠-水土流失-干旱少雨”恶性循环。当地人民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困难。曾在环县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还在2001年致信国务院,希望国家能加大对环县的扶持力度。
然而,单靠国家的输血式扶贫既没甩掉穷帽子,更没拔掉穷根子。饱受贫穷困扰的环县人日益明白,唯有发扬老边区人民自力更生的老传统才能过上富裕的好日子。进入新世纪,县领导班子痛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调整产业结构,从流域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种草养畜中寻找生态兴牧的科学发展之路。2003年环县在中南部乡镇进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试点,成功后,又在全县全面推开。
环县县委书记王谦表示,只有抓好封山禁牧、植树造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才能不断提升环县的跨越发展能力。
传统畜牧业、放牧养畜在环县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随着近年来牲畜头数的增长,环县的绿地面积锐减,生态遭到了破坏,使当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上环县地处沙漠边缘,放养牲畜使得风沙和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解决这一症结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舍饲养畜。舍饲圈养不是简单的把牲畜圈起来,而是要充分考虑牲畜的生活习性,通过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来实现舍饲圈养。为此,环县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采用“秸秆+畜牧养殖+圈肥利用+绿色农产品生产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舍饲圈养羊只提供优质的饲草料。
曲子镇西沟村是“舍饲圈养”的试点村。村里人率先探索出“山顶沙棘戴帽、山坡梯田缠腰、沟底林草穿靴”的治理模式,使全村的6架山、5道梁、3条沟全部披上了绿装,户均种植紫花苜蓿地达到59亩,成为全县羊畜养殖效益最好的村。
回忆起“舍饲圈养”的前后,村里的养殖大户周卓感受最深,他说:“6年前,我们镇提倡发展舍饲圈养,我就把草当粮种,然后在周边的养殖厂学习专业技术,养了150只肉羊,草料全部用的是自家地里玉米、苜蓿、麦秆等,现在发展到500只羊,一年纯收入20万左右。”
毛井乡杨东掌村从2003年开始,坚持种草养羊,目前,全村多年生牧草达14200亩,新建养畜暖棚130座,全村养羊13000多只、养牛140只,草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如今,这个村山绿了,羊肥了、民富了。在谈到下一步打算时,村支书杨世会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还将再种3000亩紫花苜蓿、4000亩禾草,争取户均养羊达到50只,养羊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截止2012年底,环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220.4万亩,羊畜饲养量达到214.47万头(只),建成标准化养殖厂157个,种羊场3个、示范基地21个,规模养殖大户达到12580户,草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860元以上。
旱作农业连年丰收和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的连年增长,为全县发展草畜产业奠定了基础。今年,环县提出打造“双百双万”工程,即: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培育100个养羊合作社、扶持1万个养羊大户、养羊大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的。
尝到生态兴牧甜头的环县人也开始探索起了合作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新路。2009年,环县5个养羊大户联合兴办世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养殖羊只3000头,并投资开发了“陇原牧歌”、“白曹缘”等品牌的养肉制品,年盈利75万元。合作社的技术员向记者表示,他们下一步计划推出更加高端环县羊肉品牌,将环县的优质羊羔肉推广出省,推向全国。
据悉,今年起,县财政计划每年列支2000万元,支持肉羊产业发展,并争取4亿元以上的惠农贴息贷款,扶持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合作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