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6月16日电(记者吴锺昊)16日,在国学大师陈寅恪和其夫人唐筼归葬庐山十周年之际,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台湾中央大学等两岸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台湾纯智文教基金会等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聚首庐山,在九江学院开展陈寅恪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在四场学术报告会上,20余位学者围绕陈寅恪生平、思想、学术、成果开展研讨交流,并酝酿成立“陈寅恪研究会”。同时,以陈氏故居为原型仿建的“松门别墅”在会议期间落成,将主要用于陈寅恪文物陈列、文化教育研究和交流。
陈寅恪是江西省修水县客家人,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曾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他在唐史、敦煌学等文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著作颇丰,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中国人民大学终身教授、原校长纪宝成出席交流活动时说,陈寅恪先生之所以能卓尔不群,成为旷代国学巨匠和文化大师,首先在于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怀有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热爱,将中华文化奉为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命脉。
陈寅恪先生及夫人唐筼1969年逝世后,骨灰一直寄存公墓。“文革”结束后,陈寅恪女儿历尽努力,希望能完成父亲归葬杭州祖墓的遗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2003年,庐山植物园建“景寅山”,促成陈寅恪夫妇顺利安葬植物园。
近年来,位于庐山脚下的九江学院依托庐山文化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陈寅恪研究专家,并成立了国学译馆,把学习、研究和翻译陈寅恪著作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学术工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