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11日电(记者刘怀丕、苏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粽子这种极具端午节特色的节令美味已不再稀罕。然而,与亲朋好友一起做粽子、吃粽子却在端午节依然流行,粽子已变身为人们沟通的情感纽带。
离端午节还有些时日的时候,太原市民薛辉的妈妈就忙起来了,选米挑枣,为的是给家人张罗端午吃的粽子。在薛辉的记忆中,每年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准会喊他起来吃粽子。“只有闻到家里刚出锅的粽子香,我才感觉到端午节到了。”薛辉说。
“你岳父岳母不在太原,家里刚煮好的粽子,去给你大舅哥送些。”薛辉结婚后,妈妈不但叫他吃粽子,还催他给亲戚送些。薛辉说,每次大舅哥都很高兴,不在乎粽子好不好吃,关键是老人亲手做的,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
不少年轻父母还选择与孩子一起做手工粽子,让孩子体验动手的快乐,加强亲子之间的感情。端午前夕,在百年老字号太原双合成的生产基地内,“80后”妈妈张文娟边包边看着9岁的儿子贺雪岩学包粽子。
小家伙很机灵,三折两叠,把一个粽子捆成,嚷着说赢了妈妈,玩得不亦乐乎。“带孩子端午节来学包粽子,既能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浓浓气氛,又加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非常有意义。”张文娟说。
有民俗专家认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粽子已从节令美味变为平常糕点,在食物层面对人们来说没有太多吸引力。如何赋予粽子新的象征意义,增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