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理论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在白发苍苍的传承人群体中,一位80后苗族青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杨正江。在苗人世界里传唱了千年的口传史诗《亚鲁王》经过他与团队的整理最终得以出版,但他却说,“一个大学生毕业回乡、守望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光荣的事业,即使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被列入2012年六大学术大事件,但我依然是家乡最没有出息的大学生。”
事业不被看好 同路人难以寻找
会上,杨正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从2003年大一开始,他便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行走于贵州西部做田野调查,到深山拜师学艺,立志做一名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者和保护者。大学毕业之后,他回到家乡县文化局工作,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保护工作。在基层的工作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传承的危机。“大量年轻农民离开了土地,离开了生养自己的文化。人进了城市,文化还在农村,文化传给谁呢?”
据他介绍,和他一起走出大山读书的人,回到县城工作的伙伴们,仍旧看不起他的事业。“2009年,因为收集整理和翻译《亚鲁王》,我一个人做田野调查工作力量不够,想从其他单位和部门调一些苗族的工作人员来协助,物色了几个,但没有人愿意参与,无奈之下我只能到深山里寻找苗族农民知识分子。”
2009年11月,他找到两名苗族农民知识分子参与此项工作,成立了《亚鲁王》收集整理翻译工作室,费了好大劲引进了两名苗族乡村教师,但受到原先同事们的嘲讽,半年后一名教师退出。2012年8月工作室又招聘了五名苗族知识分子,同年底有两人因家庭经济压力离开。今年4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要调他到院里从事《亚鲁王》文化研究工作,“这是一个极好的研究《亚鲁王》文化的平台,但是我还不能走,我的亚鲁王田野团队的七个弟兄们需要我,我的大山需要我,英雄史诗的收集整理翻译需要我。第一部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传承传习工作还没有开展,所以我选择留守大山,这是我一生的事业。”
青年知识分子和孩子始终离我们很远
这个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1778名歌师的田野调查登记,建立健全档案。2012年又建立了14个英雄史诗传习所,今年5月,他贡献出自己家山里的一所老房子,设立一个传习所联系工作站,还成立了苗人培训班,帮助贵阳市成功培训了一批苗文人才。但是,他清楚地看到,尽管亚鲁王团队和这1000多传承人在一起,表面看起来是传承工作已经开展,实际上除了让这1000多名歌师获得历史的尊重和自信之外,他们面对的依旧还是一群老年人,“青年知识分子和孩子们始终距离我们很远。”
在把英雄史诗收集整理圆满之后,他们的团队将是英雄史诗唯一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那么他们的未来该在哪里,杨正江说道,“现在在大山开始推行殡葬改革工作,死后要火化。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的《亚鲁王》失去了演唱环境,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我和我的团队将是历史档案的守望者和资料的保存者。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化石,让后人阅读研究,我考虑的结果就是这样。”他呼吁国家能够帮助建立《亚鲁王》英雄史诗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区内不要进行殡葬改革,按照原有葬礼习俗来演唱它的史诗。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