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 (记者贾玥) “我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空气污染等环保问题。”今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新书《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指出,我国化肥投入以无极氮、磷为主,化肥利用率低。
书中提到,我国还存在农药过量施用的问题。据统计,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到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可达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以上。由于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
为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粮食安全》对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和细化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尽快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修订案)》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
二是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现状,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高效型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同时,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促进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是加强研究和推广配套技术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加强研发推广,积极探索集污染防治与耕作制度改革、水肥管理等于一体的可持续的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精准化施肥等控源节能减排及低碳农业技术,推进畜禽粪便等有机物的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大力倡导物理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鼓励使用农家肥和复合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和科学施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
四是示范推广减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运行模式,在法律、技术等方面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