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高校公开“三公”经费 应该学习审计署--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专家建议高校公开“三公”经费 应该学习审计署

2013年05月30日16:27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昨日,上海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雷闯,整理出一份他历时4个多月,申请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结果:总计申请的113所高校中,有40所高校给出了回复。其中28所高校明确表示待主管部门批复之后会主动公开,4所高校明确拒绝公开。

  伴随着经费的逐年递增,高校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水衙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校的财务状况,没理由在信息公开的蓬勃推进下置身事外。

  高校“三公”能不能公开?必须的!

  在拒绝公开的4所高校中,华东理工大学给出的理由是“不属于学校信息公开范围,本办公室决定不予公开”。首都师范大学则称,“不属于《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的公开内容,因此不予公开。”

  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究竟如何界定,“三公”在不在这个“圈”里呢?

  2010年9月1日,《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二章“公开的内容”规定,“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情况,应主动公开”。

  令人遗憾的是,在《办法》实行一年后,由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发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教育部“211工程”的112所被观察大学,在财务信息公开情况项目上得分全部为零——没有一所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以及财务资金具体使用情况。

  至今,全国高校在财务公开上仍鲜有动静。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曾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现在“三公”经费都是党政机关在公开,事业单位说得还不多。

  最早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公布了复旦大学图书馆2009年的经费开支,里面有项“公务招待费”。从长远来看,高校这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也是应该公开的。

  公立大学收上来的学费、财政拨款等,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家也早就有规定,其财务信息应该完全向社会公开。

  在高校的网站上,都应该设立一个财务公开的栏目,定期提供季度性、年度性的数据。对财务信息公开的时间,也要有严格的要求,不按时公开的要进行问责。

  高校“三公”怎么公开?学审计署!

  此次雷闯发出的113份申请,并不是“颗粒无收”,成都大学已公开了2012年决算和2013年预算的“三公”经费情况。

  在出国方面,2012年“出国2组,8人,费用23.29万元”,2013年计划“出国2组,6人,费用20.7万元,略有下降”。

  公务接待方面,2012年总共花费104万元,包括“外事接待 (差旅、会议)费用20万元、国内接待(学术会议、校际交流合作、校企合作)费用84万元”。

  公车使用方面,“2012年底学校保有车辆57台,车均运行维护费3.11万元,共计177万元”。

  雷闯:

  看到成都大学公开“三公”经费,我首先是高兴,他们能够比清华、北大这种名牌大学动作还快,非常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也有点失望,里面的内容还是不够细致。

  高校的“三公”经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公众难以核实。出国是考察还是旅游,很难分辨。“学术交流”也容易作为吃喝的名头。所以我希望高校的“三公”能更加细化。比如出国交流具体列出往返时间,是谁带队,参加者都有谁,考察的内容等。学术会议也要有具体的场所、参加人数等等,这样可以计算出人均消费,再做衡量。

  叶青:

  高校公开“三公”情况,如果不细致,就只能连续每年看个动态,看看是多了还是少了,有个比较,但除此之外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我认为在“三公”公开方面,要向审计署学习,他们公布的“三公”是最漂亮的。

  比如公务出国的团组、人次、领导级别、参加的是什么会、是否带翻译等具体内容都有。高校应该公开到一样的程度,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高校财务管理弹性有多大?住五星酒店也能报销!

  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究竟有多大弹性?有高校教师讲述了他们的切身体会。

  关树(应要求化名,某高校教授):

  据我观察,现在高校的经费使用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大学经费增长较快,科研经费也比较多,为以各种名义报销提供了条件。

  我也经历过。某个项目拿到很大一笔经费,吃饭几千元一顿的都有,住五星级宾馆一晚一两千元,然后都可以用项目的名义报销掉。我们学校在日常报销上已经是偏严的了,比如汽油票就不能报。有些学校报销范围很广很活,弹性更大。

  还有就是重复装修。办公楼明明好好的,不到十年,甚至五六年就装修一次。国外的学校可能几十年都不会重新装修。

  更多的还是要看自觉吧。比如同样都是校领导,有的就骑自行车来,有的一两公里也要坐专车来,没法说。

  出去考察、开会,一点儿都不旅游的话不现实。真就是天天在屋里开会,可能来的人就不多了。再说完成了主要任务,顺便看看也不过分吧,难道硬要蒙上眼睛不看吗?

  但有一次去台湾访问,我发现学校的管理还是不同:每顿饭就是吃盒饭,规定不能超过100元台币(约20元人民币),否则多的钱自己掏,确实严格。

  王平(应要求化名,某高校学院副院长):

  现在不是都搞国际化办学吗?坦白地说,如果我想出去一趟,可以跟俄罗斯、美国等等国家联系,让那边的高校发个邀请函。为了达到让他们邀请我们的目的,也可以先给他们来个邀请。有领导家孩子在美国读书,他就弄了个美国学校的邀请函去考察,顺便看看孩子。

  找朋友吃个饭,花了1000块钱,看看管财务的是谁。要是跟我关系好,就以“交流合作”的名义报了,要是关系不好,没准就会刁难我。

  公车方面,学校车辆是限量的,院级领导不配车,校级领导才配车,副校长是帕萨特,校长是奥迪A6。总体来说,我们领导还行,算比较老实了。

  高校“三公”不值一提?基建随随便便就上千万!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来源多元化,也更广泛地参与到市场当中,其中的财务问题,已远不止“三公”那样简单。

  王平:

  我们学校是没有产业的,每年的运行经费大概在十几个亿,捉襟见肘,没法跟很多学校比。像北大办一个高级总裁班就能赚非常多的钱。

  在我看来,高校真正涉及的腐败其实远在“三公”之外。拿“三公”这点日常经费跟基建、采购比,根本不值一提。我们学校原来一个主管基建的领导,后来换岗了。他就说:“教学改革拨个400万算什么,太没意思了,基建的随随便便就上千万!”那才是真正的“黑色地带”。

  叶青:

  每所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该说都有问题,很多的大学是被抓过人的。我总结高校腐败有三点:基建、招生和采购。这些几乎校校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高校领导干部有了权力,会被很多人盯上,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产生腐败。

  高校作为经济体,几乎都有审计部门,但多为内设部门,对学校本身的财务监管很难起到实质作用,力度也不够。在容易出问题的领域,高校应加强审计力度,推行年审制度。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这几年,高校腐败一直都是热点。不公开不透明,建豪华校门、观光电梯、景观大道……一边嚷着缺钱,一边乱花钱。

  大学的钱是哪儿来的?不管是捐赠、拨款,还是学费,都应该主动向公众公开。不止是“三公”经费,还有花在人才培养上的钱、花在学术研究上的钱,比如设备购买、聘请专家等等。

  自上而下的改革,问责力度总是不够。权力过分集中于校领导,强调一把手的反腐责任,就像让猫去看鱼,却要猫提高认识不吃鱼一样。严抓高校腐败的几个“关头”,推进高校民主管理才是根本。

  放眼

  台湾高校:

  证件工本费

  都入预算

  台湾在2000年颁布《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规定“公、私立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应定期造具财务报表,载明其经费收支使用情形。”2001年依据上述规定颁布《公私立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公告财务报表作业原则》,规定学校会计报表须经会计师查核签证,并按要求于学校网站公告。

  例如,访问台湾世新大学网站,点击“行政单位”下设的“会计室”,便可清楚读到世新大学历年的决预算表,且均附有会计师查核报告。在2012年度的预算表中,“收入”被详细分为学杂费、推广教育、补助、捐赠、利息等多个类别,甚至住宿费、证件工本费、停车费等也细细做出预算。“支出”则分为工资、业务、退休、折旧、奖助学金等多个类别。

  主笔:魏婧 素描:宋溪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