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我们一起玩过的玩具--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小时候 我们一起玩过的玩具

2013年05月30日09: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回忆童年时曾经玩过的老玩具与游戏,“那时候,我们大多没有什么玩具,但又什么都是玩具……”

  撒棍儿

  撒棍儿,亦叫挑棍儿,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少儿游戏。玩法是将分别有红绿黄色两头尖的小竹棍,用手攥住然后一松手,使撒棍自然散落在桌面上,然后将其一根一根地拿起或用小棍挑起,要求不得触动其他撒棍。如碰到其他棍时,就停止挑棍,改由另一人从新撒棍挑棍儿。游戏可两至三人轮流挑棍,红色棍为三分,绿色棍为二分,黄色棍为一分,挑出棍相加的分数多者为胜。这个游戏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时演变成挑冰棍棍儿,即吃完冰棍留存那些竹棍,或到处捡拾收集竹棍。玩法是每人各出几根棍儿,轮流撒棍挑棍儿,以输赢多少根冰棍竹棍儿定胜负。那时有的孩子常因输掉了几根冰棍棍儿而哭鼻子。

  弹球儿

  不同颜色、大小不等的玻璃球,曾经是男孩儿最喜爱的玩具,当年的男孩儿个个都揣一兜子弹球,玩的时候挑个“疤痢”多有毛病的玻璃球先出阵。玩法是在一块靠墙的平地前面画出一条平行的线,参赛者分别将自己的玻璃球向墙撞去,看谁的球离那条线最近,离得近者先开球。可使用拇指或食指弹、点、溜等方式,向另一人的玻璃球击去,击中时球就归胜者,击不中即由另一人弹球。轮流弹击,看谁赢的球多为胜。还有一种玩法是先在地上划个长方形的小井字条框,称为“锅儿”。每人各摆上一或两个玻璃球,参赛者分别站在几米远处的一条线外,用手中的“老子儿”球轮流弹击框内的球,谁能把那框中的球弹出框外,那个球就归谁。击中者可连续弹击,击不中时换另一人弹击,条框内的球没有了,再重新摆放好从头再弹击。

  折纸玩具

  用纸折成各种小玩具历史悠久,曾是家长与幼儿最盛行的互动游戏。用彩色画报或硬纸可与孩子一起折叠出纸气球、小盒子、小船、小花篮、小手枪、和平鸽;用较硬的纸可折成飞机状的飞镖,投出后可飞得很远。小学里的手工课中,孩子们也学着剪下图形拼制成似真飞机样的飞机。男孩子们还爱玩“砸元宝”,首先要将家里大人抽完烟的香烟纸折叠成三角或四角的硬片片,戏称为“元宝”。“砸元宝”的玩法是用自己的纸片向对方的纸片砸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纸片铲翻个面。如砸不翻,就由对方砸自己的硬纸片。

  拼图游戏

  北京孩子最早的拼图玩具应是“积木”和“七巧板”,均根据图片摆出各种人及动物和房屋的图案。上世纪70年代前风行玩“华容道”,也叫“捉放曹”。此游戏是依照“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这一故事情节,通过移动小盘内不同样式的塑料片,让写有“曹操”的塑料片从初始的位置移到小盘最下方的出口逃走。

  铁皮玩具

  70后80后的父母们都不会忘记一只装着发条的铁皮青蛙吧?它是绿色的,身上还带有花纹,只要拧紧发条青蛙就会在地上或桌上蹦跳扑腾好一会儿,样子实在是憨态可掬。

  上世纪70年代正是铁皮玩具发展的一个黄金年代,当时的铁皮玩具都是纯手工制作,虽然没有高科技元素,却有简约的外形和精密的机械装置,具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时髦气息。那时的男孩子常以能得到一把铁皮小手枪和一个机器人为自己的终极梦想。◎张善培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