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亟待绩效管理 专家建议提拔节约干部--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三公”经费亟待绩效管理 专家建议提拔节约干部

2013年05月25日10:4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手机看新闻

  三公经费亟待绩效管理

  很少见到哪个干部因为花钱大手大脚而被点名批评,也没有哪个干部因为勤俭节约而被提拔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审计署2012年组织对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个县财政性资金进行审计调查发现,54个县无一对财政超收收入分配管理作出制度规定。

  据其统计,2011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287项,其中187项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多名财政、审计、纪检干部及研究人员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指出,没有相应的绩效管理,三公经费浪费严重。

  “花钱不重效果”

  绩效管理是现代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刊记者在多地采访时了解到,财政资金使用“重投入轻效果,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二处副处长张耀鼎说,绩效本应成为资金分配的一个前置条件,但实际情况是资金分配完毕后,下级究竟怎么使用的往往没有形成报告。据审计署统计,2011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有287项,其中187项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没有绩效评价或绩效考核不严,资金使用效果就难以得到保障。记者查阅近期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时发现,“花钱不重效果”的现象并非个例。例如,审计署对环保领域34个利用国外贷款的项目进行审计,发现有13个项目存在资产闲置或损失浪费,涉及金额4.3亿元。

  山东、河北等地部分县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经常发生年底追加预算的情况,这些追加资金往往在管控方面不健全,预算编制不完整、无预算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审计署2012年组织对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个县财政性资金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54个县无一对财政超收收入分配管理作出制度规定。在实际运作中,有7个县未向本级人大报告或备案超收收入安排情况,有34个县只是报人大备案或在实际安排确定之后再行报批。

  除了“重投入轻效果,重分配轻管理”,还存在绩效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的绩效考核正在稳步推进,但在已有的预算支出绩效考核结果中,很多尚未向社会公众公开,公众参与度不高。

  “在公布决算时缺乏经费使用的具体过程、使用的结果。缺少这些信息,公众就无法判断钱是不是应该花,花多了还是花少了,也就无法判断经费的具体使用效果。”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副主任吕艳滨说,绩效透明度不高,弱化了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使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开公平性打了折扣,考核结果的效果难以真正发挥。

  “没有尺子,无法判断好坏”

  审计署办公厅新闻处处长赵萍说,在发达国家,绩效考核水平高低、结果是否公开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但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反映,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几大障碍:

  其一,缺乏绩效考核标准。“我们审计系统本身没有绩效考核的明确标准,都是参照其他部门的考核标准,这样就难以保证客观,是一种粗线条的绩效考核。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考核,各地都在探索。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尺子,我们审计部门无法判断好坏。”河北省徐水县审计局局长戴国旗说。

  财政部门也面临同样的困扰。据了解,财政绩效管理试点推行了七八年,一直面临着用什么标准去衡量的困难。

  其二,绩效监督成本高。山东一位县级财政局长说,由于人员精力有限,执行预算的单位很多,现在只能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部门进行绩效管理;加之从国家到省、市层面的各种专项配套的项目非常多,人员精力有限,难以全部实行绩效管理。

  其三,预算支出绩效考核结果导向和激励约束力偏弱。由于当前预算支出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对预算支出实施绩效较差的单位没有实际处置权力,绩效考核结果往往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预算项目借鉴、参考。

  多名基层干部向本刊记者指出,很少见到哪个干部因为花钱大手大脚而被点名批评,也没有哪个干部因为勤俭节约而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各部门、各级官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难免不够。

  其四,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不清晰,互相渗透导致绩效考核难。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说,很多基本支出隐藏在项目支出里,基本支出项目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比如请客吃饭的费用列入建设经费。各种费用相互交叉渗透,难以区分每笔资金的具体用处,绩效考核无从下手。

  试点绩效管理

  部分受访人士建议,尽快开展绩效管理试点,并建立与考核结果相应奖惩机制。

  首先,拓宽绩效概念内涵,从加强对“出国考察”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切入,推动三公经费绩效管理试点。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副主任吕艳滨说,绩效不仅仅是效率、效果,也包含正当、合理的意思。基于这种理解,一方面可加强对难以量化效果的支出(如公车使用、公务接待)进行合规性考察,另一方面从对出国考察资金的使用绩效评价切入,推动三公经费绩效管理试点。

  “公费出国效果很容易量化。多少人、去了哪、出国目的、费用,出国考察结果等要素都可以用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将调研报告与专业机构的同类型报告进行对比。”吕艳滨说,“如果同样一个报告,我在国内5000元就能做出来,你到国外出去一趟花了5万元,那你的绩效考评的结果肯定是差。”

  其次,实施总量控制,建立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经济奖惩机制。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顾六宝说,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节约。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可借鉴国外经验,实施总量控制,将公务接待等费用定额支付给政府部门或人员。

  “花超了,自己补,节省下来的钱都归部门或个人。前提是事必须得办好。这样既控制了支出,又有利于逼迫公务人员形成节约习惯。”顾六宝说。

  再有,建立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干部考核机制。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胥连碧建议,应提升绩效考核对干部升迁的影响力,将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相结合。

  北京市东城区纪委书记夏树军说,节约不是提拔干部的充分条件,但应该是个必要条件,成为考察干部的一个参考。“起码要提出来:浪费是你的缺点,责令今后改正。”

  最后,探索预算全程绩效考核机制。

  多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财政、审计、纪检官员认为,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考核侧重于支出结果考核,属于事后考核,应继续探索预算项目支出的事前决策、事中执行、事后总结的科学机制,避免无谓浪费或重复支出,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此报道作者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任峰王骏勇凌军辉代群席敏叶超陆文军方向禹倪元锦)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