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鬼子专业户":最"满意"的"死"法是被炸飞--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横店"鬼子专业户":最"满意"的"死"法是被炸飞

2013年05月23日19:42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他最“满意”的“死”法,

  是被炸得飞起来

  史中鹏是横店影视城中的一个群众演员,他在横店待了4年,演的最多的就是日本兵。2012年,他总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战戏,演了200多次日本兵,最多的一天“死”了8次。对史中鹏而言,最简单的是一枪被打“死”,不过看似简单,对武行是有要求的。“一般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主要角色被打死时,都是在镜头里缓缓地倒下。而我演的鬼子被一枪打死时,就要死得很‘脆’,一下子摔在地上。”最难的“死”法是掉崖而死,拍摄时下面铺上保护棉垫。演员腾空时要做出很夸张的动作,为了达到视觉效果,这种“死”法一般要NG多次。他最“满意”的“死”法,是被炸得飞起来,拍摄时被一根绳子拉到半空中,然而重重地落在地上,他觉得这还是需要一些演技的。横店的群众演员的收入一般是每天几十元,史中鹏这种可以做出各种高难度“死技”的武行每天可以拿200元,外加剧组按惯例给“死人”发的红包,收入相当可观。

  史中鹏在《中国梦想秀》节目中,颇具娱乐精神地描述自己的职业经历,“因为我‘死’得比较漂亮,所以导演非常喜欢。”他说,演日本兵是要有“绝技”的,就是要把自己演得很猥琐,很狼狈,看到八路军就要连滚带爬逃跑。“这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演日本兵,不‘死’就没有我的戏了。” 因为太绘声绘色了,因为太匪夷所思了,史中鹏的讲述戳中了大众的笑点,没想到却给自己招来失业危机,他无意间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那就是挂着高高在上的主旋律精神,许多抗日剧实际贩卖的是格调不高的戏耍历史。“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那些“抗日神剧”里五花八门背后是惊人的一致:我方战士或英俊或潇洒或性感,他们神勇无敌、无所不能,日本军人必须猥琐、弱智、暴虐、无能。史中鹏说,剧组选演员的时候,会专门挑一些相貌相对较丑的、看上去有点凶的人演“鬼子”,每次面试时,他只要把背缩起来,眼睛拉长,做出一副凶狠猥琐样就容易被选上。

  2012年一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而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人次,其中60%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出演过“鬼子”。也就是说,共有18万人次的鬼子兵在横店影视城里被“消灭”了。

  抗战剧的另类“创新”

  今年年初,著名编剧高满堂在电视导演工作委员会年会上曾高调批评“横店抗日根据地”,直指抗战剧题材泛滥:“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创新在哪里?”

  他们甚至不求成名,

  只求多快好省赚快钱

  说来荒诞,抗日神剧的导演们也在谈创新,一位导演在回应抗日武侠化的质疑时,大义凛然说:为什么古代人可以飞,而现在人不可以飞?我们不要只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要往前走,或许100年之后,所有的电视剧都会飞的一塌糊涂。我们应该创新。”我们从小学习失败是成功之母,但面对市场的阴晴不定和政策的瞬息万变,一部价值几千万的电视剧一旦“失败”,要复出的代价会令小规模影视公司倒闭,大规模影视公司资金链受阻,数年难以翻身。因此,即使业内连年抱怨明星片酬高涨,也无法抛开这种质态稳定的商业元素,宁可压低幕后成本。此种创作背景下,一大批30出头的年轻编剧和职业写手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中坚力量。相对于已经成名的资深编剧,年轻人的优势在于思路开阔灵活,对世界潮流敏感,善于混搭各种流行故事元素,劣势则是历史、常识态度不严肃,生活阅历不足,价值观不稳定,他们甚至不求成名,只求多快好省赚快钱。

  抗日剧走上神路,虽被观众媒体批评,但高居不下的收视率,高回报经济效益收归囊中,编剧导演们真心不认为有错。《抗日奇侠》的导演将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招数拿来对付日本军队,还屡建“战功”,神雕侠侣、丐帮、少林、铁砂掌、绣花针、九阴白骨爪统统都上了,吓得剧中的日本军人魂飞魄散。导演受到质疑时表示,“我们为什么不破例一下,用娱乐的方式让更多人去认识、去了解这段严肃的历史,也更让年轻人接受。回头想想,多年前经典的抗日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其实也沿用了轻松、娱乐的手法,只是我们运用了武侠的手法而已。”

  于是,其他题材的精华,各种时髦元素无论能否兼容,都被创作者尝试着融入抗日剧里,检验成败的标准有两个,收视率和关注度。收视率代表中老年人群,关注度代表年轻人群,即使被批评被质疑被吐槽,还可以回应,成为热点,成为话题,同样被视为一种成功。于是,有了孕妇抗日,俘虏抗日,妓女抗日,土匪抗日,抗战剧就这样打着创新的旗号用着猎奇的招数,把主旋律变成了神头鬼脸。

  中国电视剧拍摄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不同题材的政策调控

  上周,电视剧主管部门将“抗日神剧”的问题归结为“迎合观众猎奇心理而过度娱乐化”,勒令各电视台对已经排播的剧目自查自纠,并将加强此类题材的播出审查。然而消息一出,业内不乏为抗日神剧喊冤叫屈者,此种观点认为,抗日题材是被政策管控逼上“神路”的。

  历年来,中国电视剧拍摄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不同题材的政策调控。就题材而言,抗日在主旋律的庇护下,几乎成了惟一既安全、收视率又有保障的电视剧题材,还不需支付高片酬借助明星噱头,利润往往是200%,因而很容易吸引到投资。

  2003年前后,《重案六组》等破案探案题材的涉案剧一度大热,但由于经常会出现含有暴力、赌博、吸毒、色情和黑道等内容,担心影响青少年成长,而在2004年被勒令退出在黄金档至今。

  随后,荧屏迎来古装剧热,《铁齿铜牙纪晓岚》、《汉武大帝》走红而带火各种戏说、正说历史剧,后因泛滥荧屏被观众戏称打开电视满眼辫子而被限制播出数量,各电视台一年只有两到三部播出指标。

  紧接着《暗算》、《潜伏》掀起谍战热,其实谍战剧是变种的涉案剧,只是将年代背景移出当代,推理、侦破是看点,谍战剧井喷数年,也大量涌现各种违背基本常识的离奇手段。

  继而,荧屏又兴起一股网络小说改编热,网络小说更是干脆剥离历史,《步步惊心》、《宫》热播,荧屏大兴穿越,宫斗,神话玄幻之风,再度被视为有碍青少年身心发展,在2011年底受到政策调控,生不逢时的《甄嬛传》险些胎死腹中。

  一类题材一旦受到政策调控,相关剧集即使拍得正经严肃,也难免不被牵连。中国电视剧大多由民营公司生产,嗅觉敏锐的制片商在多年来摸索出的立身之道是,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不冒风险,尽量减短创作周期,为电视剧播出争取主动权。中国是世界电视剧产量最高的国家,2012年年产量破三万集,当所有创作资源集中于一到两类题材时,良莠不齐的各种“创新”可想而知。

  这种娱乐心态是不是仅存在于我们的创作者、制作者、播出者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针对近期以来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已着手进行整治。

  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在接受《中国广播影视》杂志采访时,谈到抗战剧目前过度娱乐化的情况,他说:“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抗战剧的问题。从形而上的管理来说,把过度娱乐化、有明显作秀、篡改的部分修改掉、制止住,这都不是特别难的事。但是事实上这件事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它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在给领导部门写的报告中,也提及这件事,希望引起高层关注。当下娱乐化的形态为什么会大量、普遍地存在?前两年突出表现在综艺节目里,随着对综艺节目的管理,这两年娱乐化又转移到电视剧中来。其实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它不仅仅表现在文艺节目中,访谈类、法制类,甚至新闻类节目中都有,你把一种节目形态限制了,它可以转移到其他形态中,比如抗战剧,因为很多制作者认为这类题材安全,并且正好也有一个现实的契机——‘钓鱼岛事件’,从一定程度来讲,它成全了抗战剧,带动了老百姓去观剧,并通过观剧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无论是外交事件还是综艺节目管理,这都还是表面原因。”

  谈到过度娱乐化的深层原因,王卫平说:“在以往的创作中,抗战剧也出现过一些喜剧元素,但发展到像现在这样大量、极端的‘过度娱乐化’,就一定与社会普遍存在的娱乐心态有关系了。这种娱乐心态是不是仅存在于我们的创作者、制作者、播出者中?显然不是。从播出情况来看,凡是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收视率都比较高,很多观众,尤其是80后、90后观众非常爱看。一些抗战剧拍得严肃,观众反而还不看了,这样的事你不能简单地去定义,如果没有大量的观众观看,播出效果不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公司去拍摄。这说明什么问题?它表现了现阶段中国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它涉及的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