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民有知情权监督权 才能彻底破除体制膜拜--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让公民有知情权监督权 才能彻底破除体制膜拜

2013年05月22日10:3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手机看新闻

  在创业困难增大、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下,整个社会对“体制内”身份有着高度认同感,甚至有人发出“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惊人之语。

  只有让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公民有知情权、监督权,才能彻底破除不合理的“体制内”的膜拜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城管大队招收新人的消息在网络上被热议。这家单位今年计划招收城管队员60名,却引来数百人报名,最终有180人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环节,其中包括2名博士、119名硕士。城管岗位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城管大队负责人分析,除了对城管工作有一定兴趣外,主要原因还是城管有正式编制,又参照公务员待遇。

  相比之下,去年底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开招聘环卫工的案例,更是将“编制”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据报道,这次招聘引来超过11000个报名者,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约300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29人。这些现象的出现,社会各方认识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在创业困难增大、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下,整个社会对“体制内”身份有着高度认同感,甚至有人发出“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惊人之语。如此多的人争吃“财政饭”,成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庞大的推动力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财政供养的规模,公众对“质”的担忧更为突出:公职人员队伍是不是精干?有多少只拿钱不干活吃“闲饭”的人?据了解,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退居二线”之后,占着编制,工资照发而且享受在职人员的福利待遇。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尴尬”,一部分人占着编制却不干活儿,需要干活儿的人却可能遇到“无编可用”的情况,“借调”便应运而生,编制外人员成了尾大不掉的财政包袱。

  英国著名学者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为《官场病》的书,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么多超出承受能力的“吃财政饭”人员,都得有相应的薪酬和保障,以及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成本,让财政不堪重负。

  根据善治要求,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做到:在行使职责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有所交代,要及时向公众解释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在完成后如有差错或损失,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罚当其责。换言之,要破除“吃空饷”乱象,避免“财政饭”沦为“闲饭”,关键在于建设完善的政府责任体系,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倘若任由“吃空饷”者、“发空饷”者继续存在,不仅影响了在职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影响了机关行政效能,浪费了政府财力,也破坏了政府公信力。

  从理论上说,外部监督的成本小于内部监督,制度化监督的成本小于随意性监督。客观上看,以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的确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这正是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添了一些小“麻烦”,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导致的大“麻烦”。由是观之,只有让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公民有知情权、监督权,才能彻底破除不合理的“体制内”的膜拜。 ■郭立场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